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4.12 第129期 

專題報導

COVID-19疫情停課期間小學生的焦慮感和人際關係變化

在COVID-19疫情期間,兒少的身心與生活都經歷了多重的挑戰,因此疫情期間的兒少心理健康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在2021年5月19日至8月31日,台灣各級學校因應疫情停止到校上課將近三個月,學生在這段時間的心理健康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張弘潔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與張郁雯特聘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以「台灣COVID-19疫情停課期間小學生的焦慮感和人際關係變化」為題,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國際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本期電子報將介紹這項研究的結果與啟示。


經由分析815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資料,研究發現,在疫情停課的短暫三個月期間,小學生的焦慮感仍然十分強烈。研究指出「因疫情感到的焦慮」和「親子關係變差」是小學生焦慮感的重要危險因子,而「復原力」和「手足關係變好」則是有助於小學生緩解焦慮感的保護因子。這些研究結果證實,復原力和正向的家庭關係在兒少面對疫情壓力事件時,扮演了重要的支持角色。


根據研究結果,疫情期間除了加強防疫措施外,作者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更加關注兒少的心理健康,透過健康教育的推廣,紓解疫情引發的焦慮,強化家庭關係(特別是親子和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並提升復原力。此外,建議在常規課程中加入復原力和人際關係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正向人際及生活能力訓練課程(Positive Interpersonal and Life Orientation Training, PILOT),以幫助兒少提升因應疫情壓力及日常挑戰的能力。


研究全文:https://doi.org/10.1177/1010539524129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