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1.10 第91期 

專題報導

從童年到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生態預測因子及軌跡:
全國代表性樣本的追蹤研究

撰文/本中心陳柏余研究員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動作規範中國孩童與青少年的網路使用權益,今年8月底公布了更加嚴厲的《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規範[1],此項規範從110年9月1日起生效,該規範針對中國網路營運服務商及未滿18歲之兒童提出兩大禁令:(1)所有網路遊戲企業,僅可在週五、週六、週日及法定假日之晚上8點至晚上9點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的網路遊戲服務、(2)網路遊戲帳號註冊及登入時,必須嚴格落實用戶實名制。中國政府此次的嚴厲規範,可看出該政府對於未成年人網路成癮的重視程度及決心。

「網路成癮」,被定義為個體無法自行控制網路使用,導致生理、心理及社會問題及障礙的疾病(Davis, 2001; Young & Rogers, 1998)。網路成癮患者具有強迫性、戒斷性、耐受性等特徵(Young, 1998),且會導致睡眠障礙、精神障礙及心理健康問題等(Ho et al., 2014; Ko et al., 2012; Ko et al., 2009 ) (引自 Hsieh et al, 2021:1)[2]。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的孩童與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盛行率整體高達26.5%,其中小學生10.8%、國中生29.2%、高中35.5%(Xin et al., 2017)[3];台灣方面,孩童與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的盛行率,小學生為11%、國中生14.3%、高中職生12.8%[4]。

Bronfenbrenner(1992)提出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所表現的行為係透過成長歷程中經歷的各種系統所影響(如個人、家庭、學校及社區等),因此若要完整地理解網路成癮的風險及保護因子,應全面地考慮個體成長的生態因素」(引自 Hsieh et al., 2021:2)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家暴防治組謝意苹副教授等6位老師,使用本中心之「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資料庫(1-3波)」[5],透過階層線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模了解網路成癮從兒童到青少年的變化程度,並以不同的生態因素進行預測,包括心理韌性(個人)、兒童疏忽(家庭)、學校經驗(學校)、社區暴力(社區)及時間等因素。該研究發現,孩童的網路成癮的盛行率為13%,男生的網路成癮程度較女生高,但此差異僅在第一波針對10歲兒童的研究中發現;個體與學校因素方面,若孩童擁有良好的心理韌性及正向的學校經驗,其網路成癮程度則較低;家庭與社區方面,則發現若經歷過兒童疏忽(例如經常三餐不定、衣著髒亂、生病沒有被帶去就醫等)及社區暴力經驗,其網路成癮程度則較高(Hsieh et al., 2021)

若從長期追蹤網路成癮的發展軌跡來看,孩童成長到青少年階段,其平均網路成癮程度會隨年齡增長呈現上升趨勢;並發現擁有較強心理韌性的孩童,他們的網路成癮程度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而經歷兒童疏忽及社區暴力的孩童,他們的網路成癮程度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但有趣的發現是,擁有正向學校經驗的孩童雖然網路成癮程度相對較低,但其網路成癮的成長曲線仍然隨年齡增長上升趨勢(Hsieh et al., 2021) 。

對此一意外發現,研究團隊認為,在網路盛行的現今社會中,孩童和青少年大量仰賴手機和網路進行交流,同儕間鮮少會互相規範上網時間及上網行為,因此影響其網路使用的態度與行為。所以即使擁有正向學校經驗的孩童與青少年,可能和同儕關係良好,回家後在線上也很活躍且互動頻繁,不知不覺增加對網路世界的投入而面臨較高的網路風險,進而使網路成癮程度隨著時間而增加。(引自 Hsieh et al, 2021:10)

該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及助人專業可透過教導學生正向的壓力排解課程,提高心理韌性的程度以抵抗內外在壓力,並觀察檢視兒童疏忽及社區暴力的風險並主動提供關心與協助,以及加強同儕師生間對網路素養及自制力的培養,均可有效降低孩童的網路成癮程度及風險。同時,本中心亦有發展具實證研究成果的正向人際及生活能力訓練課程(Positive Interpersonal & Life Orientation Training, PILOT)[6],該課程的核心價值便是透過孩童自身的生活經驗強化其心理韌性及自制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中心自2013年起,陸續與各縣市國中、小教師合作,透過PILOT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孩童提升情緒調解能力,同時也降低網路使用時間,有效預防網路成癮行為的產生。對此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或一線工作夥伴歡迎前往中心網站社群平台,了解更多課程內容喔。


【聯絡我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電話:02-33661255

電子信箱: ntucfrc@ntu.edu.tw


[1]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110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取自: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98792.shtml

 [2] Ecological Predictors and Trajectory of Internet Addiction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8/12/6253

[3] Xin, M., Xing, J., Pengfei, W., Houru, L., Mengcheng, W., & Hong, Z. (2018). Online activities,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family and school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 Addictive Behaviors Report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853217300627

[4] 106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106年9月15日),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取自 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F84C9B045D336AF4&sms=BFD0035AFA4CEA76&s=822D56E68733113E

 [5] 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研究(無日期)。2021年10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取自: https://reurl.cc/NZYmOe

[6] 正向人際及生活能力訓練課程(無日期) 。2021年10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取自:https://reurl.cc/YjYrGX


參考文獻

Xin, M., Xing, J., Pengfei, W., Houru, L., Mengcheng, W., & Hong, Z. (2018). Online activities,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family and school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 Addictive Behaviors Reports, 7, 14-18.

Cheng, C., & Li, A. Y. L. (2014). Internet addiction prevalence and quality of (real) life: A meta-analysis of 31 nations across seven world region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7(12), 755-760.

Bronfenbrenner, U. (199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Davis, R.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Ho, R. C., Zhang, M. W., Tsang, T. Y., Toh, A. H., Pan, F., Lu, Y., ... & Mak, K. K. (201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 Meta-Analysis. BMC Psychiatry, 14(1), 284–306.

Hsieh, Y. P., Hwa, H. L., Shen, A. C. T., Wei, H. S., Feng, J. Y., & Huang, C. Y. (2021). Ecological Predictors and Trajectory of Internet Addiction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2), 6253.

Ko, C.-H.; Yen, J.-Y.; Liu, S.-C.; Huang, C.-F.; Yen, C.-F. (2009).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nline Activiti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4(6), 598–605.

Ko, C.-H.; Yen, J.-Y.; Yen, C.-F.; Chen, C.-S.; Chen, C.-C.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uropean Psychiatry, 27(1), 1–8.

Young, K.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John Wiley & Sons.

Young, K.S.; Rogers, R.C.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