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2.10 第103期 

專題報導

親子互動、父母工時如何影響兒童上網行為?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兒童花更多的時間在上網、看電視、打電玩等活動上。學者們對於兒童上網行為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有不同的觀點,Bittman 等(2011)認為上網、看電視等行為有助於兒童的語言發展,且可以幫助兒童獲得新的資訊;Radesky及Christakis (2016)則認為上網、看電視、打電玩等行為不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對於兒童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緒發展上都有負面的影響、也增加了兒童肥胖的風險。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同時也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的蔡培元老師,運用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在2017-2018年間蒐集大台北地區6,480位國小一、三、五年級學童主要照顧者問卷資料所建置的「兒童身心健康調查」資料庫,探討影響兒童上網行為的關鍵因素。根據蔡培元老師於2022年發表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國際期刊的研究發現:年紀越大的兒童上網的時間越多;男生比女生在上網和打電玩上花了更多的時間;親子互動和父母的工作型態也都和兒童上網、看電視、打電玩等行為有緊密的關聯。親子互動頻率較高的家庭,兒童看電視、上網的時間較短,打電玩的頻率也較低。此外,由父母的工作型態對兒童的上網行為影響的研究發現:媽媽有就業的孩子容易增加看電視、上網的時間,打電玩的頻率也有所提升。父親的就業則只和兒童的上網行為有所關聯。這樣的研究發現也反映出女性可能仍是家庭主要的照顧者,所以媽媽的就業對於兒童的行為有較大的影響。重要的是,即使控制了兒童的背景資料、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親子關係等研究變項,父母工作的型態仍和兒童看電視的行為息息相關。
      蔡培元老師的研究顯示,父母非典型的工作型態(如: 夜班、輪班等)和兒童看電視、上網、玩線上遊戲、打電玩等活動有顯著的影響。一般而言,若父母從事非典型工時,兒童看電視、上網的時間較長,打電玩的頻率也較高,但如果父母可以彈性自主安排工作時間,兒童看電視時間則會降低。因此,研究建議政府部門應積極鼓勵企業提供有小孩的員工更彈性的上班時間、民間組織協助提供更多陪伴兒童的課後輔導活動,以支持非典型工時父母的兒童照顧,將有助於減少兒童花在上網、玩線上遊戲、打電玩等活動的時間,提升兒童的身心健康。

參考資料:
Bittman, M., Rutherford, L., Brown, J., & Unsworth, L. (2011). Digital natives? New and old media and children’s outcom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55(2), 161–175 doi:https://doi.org/10. 1177/000494411105500206.  

Radesky, J. S., & Christakis, D. A. (2016). Increased screen time: Implications for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63(5), 827–839. https://doi.org/ 10.1016/j.pcl.2016.06.006 

Tsai, Pei-Yuen (2022):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screen us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parents’ working time schedules in Greater Taipei,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DOI: 10.1080/02185385.2022.2059777

【聯絡我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電話:02-33661255
電子信箱: ntucfr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