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0.05 第74期 

專題報導

兒權、環境與參與—訪談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弘潔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專訪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弘潔助理教授(以下簡稱張弘潔)。從公共衛生到科技與社會,張弘潔一路走來始終對兒童議題充滿關懷與熱誠,並體現在其童年社會學、環境議題與兒少參與的研究當中。今日,我們先從不同學科領域中兒童相關的知識研究、關懷談起:

從公共衛生到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歷程當中,張弘潔看見不同學科知識的關懷與著重的地方。公共衛生這一門應用科學,主要是從科學證據的角度來看其中的知識、行動與決策,但「我們還要問的是『會有哪些影響』以及『誰會受到影響』。任何的政策都是非常大的社會介入,例如,以現在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來說,影響的層面包羅萬象。」

看見兒童的主體性

公共衛生針對婦女與兒童會議題是放在「婦幼衛生」當中討論,從名字來看便可以了解「婦女」與「兒童」經常綁在一起,甚至比較侷限在生產和新生兒的健康,但有時兩者的利益有所衝突。好比,墮胎議題當中的身體自主權與生命權是爭議的重點。從科技與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從「父母親」、「親職」或是與兒童相關的技術物,以及這些科技與兒童的關係來討論兒童議題,但如果從兒童權利方面來說,這些討論還是比較少考慮兒童的主體性、能動性。

「兒童是否有被視為一個直接對話、能參與、發聲的主體是非常重要的,相較之下我們還是看到比較多的專家、成年人在發聲。」

張弘潔舉例,白領菁英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小孩被認為是實現「當父母」的夢,但貧困家庭以交易契約的方式出養小孩,兩者在目前台灣法律都未合法,後者特別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若以「兒童最佳利益」來看這些議題,我們要怎麼界定什麼對小孩子是最好的處置是很複雜的

張弘潔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忘了聆聽兒童的聲音,我們應該要問兒童最佳利益的重要當事人-也就是孩子本人。大家都說要為孩子好,那我們可不可以聽聽看他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環境運動中的兒少參與

    「兒童的聲音應當被聽見,也應被視為對話、參與的主體」這番不斷強調的話,也從張弘潔環境運動的參與和觀察當中看見。她觀察到,運動、遊行當中一直有兒童的身影,因為對自然環境、知識的親近,兒童容易參與在環境運動當中。但有時兒童是被推上鎂光燈前的注意力焦點,有時則是在報導中的一行描述。「我曾經看過遊行未考量兒童體力,導致孩子精疲力竭,也見過為兒童參與設計的空間,我們需要更多友善兒童、為兒童考量的規劃與設計」張弘潔強調。

「小朋友對議題的了解和參與其實可以非常深入。」幾次參與觀察守護大潭藻礁運動的經驗讓張弘潔印象深刻:「參與其中的小朋友們其實對整件事情的了解,可能比一般的成年人還要多,他們知道藻礁發生了什麼事情,環評的問題等等。當我們真的問了小朋友,便會發現他們也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關心的重點,跟成年人可能不太一樣。」張弘潔說:「我是從這些小朋友的表演、分享當中學習到藻礁的知識。」

兒童事務的主責機關

張弘潔話鋒一轉,指出目前環境治理中兒少參與的問題。臺灣從政府組織改造後,就沒有以兒少事務為主的權責機關,而是業務整合至衛福部的各個單位。衛福部可以處理兒童相關的社政、醫療問題,而環境、污染防治的部份,目前的主責機關依舊是環保署,如果這個部份的法規與施政未考慮兒童,便有缺失。「環保署應該被要求對兒童權利相關的問題做出反應,或是調整法規及政策」。

維護兒童權利從成人教育開始

       從政府應負起的責任續談,「我覺得我們現在要努力的,其實是對成人的兒童權利教育」張弘潔談到,像性別主流化努力了這麼多年,才有今日的一些成果。目前有權力的「大人們」都是沒有經歷兒童權利教育的世代,如果能像性平教育一樣,將兒權教育納入必修、或制定最低的教育時數,那便是一個好的開始。從成人的兒權教育著手,我們才能實現具有兒權意識的環境,孩子們才能在其中成長發展。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下的兒童議題

訪談的尾聲,我們請教張弘潔對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中兒童相關議題的看法。張弘潔以一些國家為兒童開設的記者會為例,國家的總理、領導人可以站在小朋友的角度,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回答問題。「其實肺炎疫情對小孩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衝擊,但是可能我們是仰賴父母自己向小朋友說明,但是兒童權利公約的重大意義在於,要國家去負起對兒少的責任。這也跟兒少的公民參與有關,認同兒童是你的下一代,政府有責任說明,也應該用他們懂的語言來說。」[1]

      張弘潔也提到,COVID-19疫情是目前主要的議題,但如兒虐、家庭暴力等需要關注的議題,可能因此容易被忽略延後開學也可能對一些貧困家庭造成影響,因為學校的餐食對一些貧困家庭兒童是非常重要的一餐

      最後,張弘潔再次提醒,無論是從專業科學領域、社會議題或是國家施政,都要「看見兒童,以兒童為主體」,並非將兒童幼體化,將之視為柔弱的、需要成年人為他們做決定,而是「大人們」要積極營造兒童施行他們的權利的空間,讓他們能發聲、參與。

聯繫我們: ntucfrc@ntu.edu.tw

聯繫張弘潔助理教授: chcjessica@ntu.edu.tw



[1] 按:在本次訪談刊出前的5/15,公視青春發言人舉辦了「部長部長請回答|COVID-19(武漢肺炎) 兒童記者會」,蒐羅全國500多名兒童對疫情的問題,由11名兒少代表在記者會現場或遠端的方式向衛福部部長及教育部長提問,這是專屬兒童的COVID-19記者會。


學術成果

時事評論
  • 薛承泰/公安是人命 不是商機 MORE
  • 薛承泰/改革還是剝奪?最需要檢驗年改的人是年輕人 MORE
  •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的壓力 MORE
  • 關於新冠肺炎(COVID-19)幼兒會問你的問題 MORE
  • 你累了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的壓力調適 MORE
  • 幾招教你好好調適焦慮 MORE
國際新知
  • 洛杉磯逾半居民失業 130萬人申請補助 MORE
  • 拉美封城家暴升 線上專線輔導男性 MORE
  • 疫情擠壓開發中國家資源 兒童與產婦死亡率將增 MORE
  • 紓困單親家庭 日本富豪發錢給1萬人 MORE
  • 大馬不排除訂新令 禁父母攜孩童到人潮聚集處 MORE
  • 阿根廷隔離防疫兩月後 兒童青少年可外出散步 MORE
  • 疫情升高性別暴力風險 難民恐被迫賣淫或童婚 MORE

新聞集錦

  • 頂大生接連自殺 青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 MORE
  • 愈來愈多不容輕忽的「微笑憂鬱」,名人自殺,只是冰山一角 MORE
  • 三明治世代的微笑憂鬱:責任不只是壓力,更要看見背後的意義 MORE
  • 勞部啟動安心上工計畫 藝創工會:無法照顧經濟最困難者 MORE
  • 疫情使家暴增加? 1到3月家暴通報較去年成長5% MORE
  • 北市學生輕生5年釀26死 議員籲檢討輔導措施 MORE
  • 宅在家引發「離婚潮」?疫情只是婚姻關係的照妖鏡 MORE
  • 目睹家暴兒少 12項「求助」訊號 MORE
  • 報名公幼前,家長必看的8個Q&A! MORE
  • 【重磅快評】戴上粉紅口罩 性別問題就都遮掩? MORE
  • 致回歸家庭的職業婦女:選擇家庭不是「放棄」而是「勇氣」 MORE
  • 臉書推兒童版通訊軟體 家長可協助管理社交 MORE
  • 青少年愈在乎社交衝突,父母愈該讓孩子打自己的仗! MORE
  • 比起成績,孩子的自尊感更重要 MORE
  • 全球孩童因停課上網時間大爆發,聯合國籲各界:共同守護網路安全 MORE
  • 高雄毒防局輔導藥癮者求職 持續工作3月以上者僅三成六 MORE
  • 兒少表達意見與成人一樣重要 社家署呼籲「多聽孩子講話」 MORE
  • 疫情影響犯罪型態 警署治安超前部署 MORE
  • 檢驗通過率僅2成 兒童遊戲場擺好看 MORE
  • 鄰居外人通報僅3.4% 家扶籲不要漠視兒少家暴 MORE
  • 兒保通報創歷史新高 家扶揭拳頭掌摑最常見 MORE
  • 疫情壓力下,幼兒家長更需要深呼吸 MORE
  • 《親子天下》媽媽大調查:現代媽媽在工作、育兒及自我間充滿矛盾與拉扯 MORE
  • 兒盟提供3000戶提貨券 助有6歲以下孩子弱勢家庭 MORE
  • 疫情增加夫妻相處 醫:今年可增加5千至1萬名新生兒 MORE
  • 學校旁設電子菸專賣店 民團盼政府速修法嚴禁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