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童年多重受害,是刻進細胞裡的記憶 — 中心研究成果登上兒科國際期刊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在成長過程中經歷暴力與創傷事件對兒少身心健康會帶來重大且長期的負面影響。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長期關注此重要議題,並建立全國首創長期追蹤資料庫,以了解全台兒少受暴與身心健康情形。本中心兒少保護與家暴防治組研究團隊,由華筱玲組長領銜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首度以全國代表性樣本進行縱貫分析,探討「童年多重暴力經驗」與「創傷後壓力症狀(PTSD)」及「端粒侵蝕」之關聯。
全國追蹤資料揭示:1.7% 兒童是「同時經歷」七類暴力的「多重暴力受害者」
本研究以「兒童及青少年家庭與社會經驗追蹤資料庫」為基礎,分析自 2014 年起追蹤之 6233 位全台各地小學四年級學生,並於 2016、2018 與 2021 年持續蒐集同一批孩子的受暴與健康資料。研究結果發現,有約 1.7%(共 108 位)兒童在一年內同時經歷七種暴力型態(包含身體忽視、性暴力、精神暴力、身體虐待、目睹暴力、霸凌、社區暴力),被界定為「多重暴力受害者(polyvictims)」。
多重受害者創傷後壓力症狀持續至青少年晚期
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曾於 10 歲經歷多重暴力的兒童,其 PTSD 症狀在 12、14 及 17 歲時仍持續偏高,顯示創傷效應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具有延續性與累積性。深入分析亦指出,這些多重受害的孩子中,多數為男童,且較可能來自非傳統家庭結構(如單親或繼親家庭),另有較高比例在出生時即有健康問題。也就是說,不僅是有身體疾病的孩子出現比較嚴重的PTSD症狀,童年經歷多種暴力的孩子出現心理疾病的風險也更高
端粒長度顯示:多重受害可能加速生理老化
除了心理面向,本研究亦首度在台灣兒童樣本中檢視「受暴經驗」與「端粒長度(telomere length, TL)」的生理關聯。端粒位於染色體末端,其長度被視為細胞老化與壓力指標。研究結果發現,多重受害兒童的端粒長度顯著短於未受害的兒童。
這表示,童年多重創傷可能不僅造成心理影響,更可能「刻」入生理層次,讓孩子的細胞出現提早老化的跡象。
研究啟示:早期識別、多面向評估是保護兒少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強調,童年受暴的影響極可能延伸至整個青少年期,甚至透過生理機制長期作用於身體。建議學校、社政與醫療系統建立早期篩檢機制,辨識學生是否曾歷多種類型暴力,並整合心理與生理評估與服務,預防不良結果的延續與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