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3.02 第107期 

專題報導

兒童受虐的類型與變化軌跡

劉光益研究員撰寫/華筱玲組長審閱

    在臺灣,兒童受虐的經驗如何隨時間變化,及其與性別、接受兒童保護服務的關聯了解甚少。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兒少保護及家庭防治組」團隊成員馮瑞鶯老師等人,運用「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資料庫」中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學生樣本與追蹤資料(四年級、六年級和八年級),分析兒童受虐經驗的類型與變化軌跡。

    該資料庫包括身體暴力、身體疏忽、精神暴力、情感忽視、性暴力,與目睹父母間暴力在不同時間點的受虐經驗,共有1,908名連續參與追蹤調查的學生納入分析。

    經由高階的統計分析模型發現,兒童的受虐經驗可分為四種類型:(1)高度所有虐待型、(2)高度精神虐待型(包括精神暴力與情感忽視)、(3)高度疏忽型(包括身體與情感),以及(4)無或低度虐待型。

表一、兒童受虐類型的比例(%

高度所有
虐待型

高度精神
虐待型

高度疏忽型

無或低度
虐待型

四年級

27.7

13.3

36.4

22.6

六年級

21.7

17.9

26.7

33.7

八年級

12.9

22.1

18.7

46.2


    四年級學生中,高度疏忽型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高度所有虐待型,兩種類型的比例都在六、八年級時逐漸降低;而高度精神虐待型、無或低度虐待型的比例則逐漸增加(表一)。即便如此,到了八年級時,仍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遭受不同類型的高度虐待,這表示臺灣的許多兒童遭受長期虐待。

表二、兒童受虐類型在不同時間點轉變的比例(%

六年級

四年級

高度所有
虐待型

高度精神
虐待型

高度
疏忽型

無或低度
虐待型

高度所有虐待型

60.8

21.6

11.6

5.9

高度精神虐待型

9.0

74.1

0.0

16.8

高度疏忽型

7.6

5.6

55.0

31.8

無或低度虐待型

4.1

0.0

15.2

80.8

八年級

六年級

高度所有
虐待型

高度精神
虐待型

高度
疏忽型

無或低度
虐待型

高度所有虐待型

49.1

27.1

15.1

8.6

高度精神虐待型

6.1

70.2

0.0

23.7

高度疏忽型

3.4

10.2

50.0

36.3

無或低度虐待型

0.7

2.9

6.2

90.2


    受虐類型可能隨成長階段轉變。四種類型中,無或低度虐待型最穩定,多數無或低度虐待型學生不會轉變成其他受虐型態,舉例來說,無或低度虐待型四年級學生中只有
15.2%在六年級時轉變成高度疏忽型;高度精神虐待型也相對穩定,若有變化的話,較多轉變成無或低度虐待型(表二)。

    相反地,高度疏忽型與高度所有虐待型的學生,其受虐型態較可能有所轉變。30%以上的高度疏忽型學生會在下一個時間點轉變為無或低度虐待型;而20%以上的高度所有虐待型會在下一個時間點轉變為高度精神虐待型(表二)。

    該研究還發現,兒童受虐類型的變化軌跡具有性別差異,無或低度虐待型的男孩比女孩更少轉變到高度的受虐類型,原本高度受虐類型的男孩也比女孩更可能轉變到無或低度虐待型。這表示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虐待。

    此外,接受兒童保護服務的學生中,高度所有虐待型的比例,隨著時間從60%(四年級)明顯下降到28.9%(八年級),且有22%的高度所有虐待型學生轉變到無或低度虐待型。這表示兒童保護服務有助於預防兒虐復發。

    該研究運用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學生樣本與追蹤資料,指出兒童虐待的類型與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軌跡。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有必要制定政策與介入措施,以便早期辨識、緩解和預防兒童虐待,尤其是性別差異與長期受虐的方針。


研究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2.105951


【聯絡我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電話: 02-33661255
電子信箱: ntucfr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