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華人父親在加拿大、中國、香港與台灣的親職參與:探索四地文化差異與相似性
春節即將來臨,家人團聚的時刻讓人感受到深厚的家庭聯繫。在這樣的時節,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成為討論的焦點,尤其是性別分工如何影響家庭互動和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參與。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Susan S. Chuang教授聯合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團隊成員黃菁瑜執行長、沈瓊桃主任等成員共同發表一項針對加拿大、中國、香港和台灣的華人父親的研究,以「四個地理位置華人父親的參與情況:探索文化細微差異與相似性」為題,在Family Relations 國際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了文化和地理因素如何影響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性別分工在不同地區家庭中表現出的差異性。
研究中,來自加拿大、中國、香港和台灣四地共273位父親,以時間日誌的方式來報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子女的互動與家務分工情形。研究要求父親記錄兩天(一日為工作日,另一日為非工作日)的活動,詳細地報告這兩日從早到晚所從事的家庭活動。研究團隊利用重複測量的ANCOVA分析父親報告的活動內容,探討父親在育兒、家務和遊戲等方面的參與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將父親的年齡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影響排除後,不同地區的父親在家庭角色上的差異相當明顯。以中國的父親為例,他們在與孩子玩耍的時間上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的父親:中國父親花在與子女的遊戲互動方面的時間比香港和台灣父親多出兩倍。這樣的差異或許反映出各地的社會文化脈絡和政府政策,例如中國在1979-2015年施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可能促使父母更多專注於與子女的互動,而台灣和香港則更強調性別平等和雙方的共同承擔。
相比之下,台灣和香港的父親則更多地投入於育兒照顧和家務,呈現出較為平衡的性別分工,顯示出港台父母親共同承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比較平衡的性別分工。這反映出了這些地區對性別平等的重視和相關政策的推動:台灣的性別平等改革和支持性工作場所政策,促使父親們無論是在照顧孩子還是分擔家務方面上,都更加參與家庭生活中。相較之下,中國的父親則更側重於與孩子的遊戲時間,而較少參與日常的家務工作。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地區在性別分工上的文化差異,以及政策和社會變遷對父親角色的影響。
這些發現不僅對於父親參與家庭生活的研究有重要啟示,也對於制定相關政策和設計更具包容性的家庭支持服務具有深遠的意義。未來的家庭支持計劃應該充分考慮到各地的文化差異,並為不同背景的父親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持。例如,在台灣,父親在照顧子女和參與家務方面的積極性可作為其他地區的榜樣,而在中國大陸則可透過增強父親在家務上的參與來促進性別平等。
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多樣的,且深深受到地理位置、社會文化環境、背景與的影響。父親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與家庭中的性別分工不僅會體現在日常家務的分擔上,在節日慶典如春節的家庭活動中可能更為突顯,並對整個家庭有著關鍵的影響。如何調整和促進父母在這些重要時刻的平等參與,將對家庭關係、孩子的發展以及整體社會的性別平等產生深遠影響。
祝福各位讀者在這個溫馨的年節時刻,闔家春節愉快,蛇年如意!
研究全文:本研究已被期刊接受,待刊登後立即更新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