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4.01 第118期 

專題報導

【低生育率的挑戰與機會】講座會後報導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與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於1月10日(三)共同舉辦『低生育率的挑戰與機會-The low fertility rat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講座。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葉兆輝教授 (Prof. Paul S.F. Yip) 擔任講者、臺大社會學系薛承泰教授擔任主持人,和與會者分享亞洲地區國家低生育率的現況與挑戰,共有52位實體暨線上夥伴來賓參與。

  葉教授比較香港和其他四個亞洲國家(新加坡、臺灣、南韓、日本)地區總生育率的差異,分析生育獎勵政策是否能有效提升香港的生育率。葉教授發現:結婚率、再婚率、經濟補助、婚姻關係等因素皆會影響生育率。雖然香港夫妻皆認同養育孩子是一項共同的責任,但經濟負擔、育兒是否影響婚姻品質、家務分工在性別上的差異等因素,皆是影響夫妻生育意願的指標。25-29歲人口對於生育率有最大的影響,當這個年齡層的結婚率降低時,會直接影響整體的生育率。如何讓25-29歲的人從不願生小孩到生第一胎,從0到1的轉變是提升生育率的關鍵因素。若能改變25-29歲這個人口群的生育意願,鼓勵他們結婚生子,就能有效提升生育率。

  香港的低生育率問題也衍伸出許多衝擊:如萎縮的勞動人口及人口老齡化(老年貧窮、抑鬱與疾病、健康與醫療支出)等困境。面對少子化的多重危機,香港政府提出的因應政策包括:扶貧政策、活化社區社交活動、公共設施服務等,更進一步鼓勵、放寬內地移民,投入人才培訓增加生產力,提倡健康老化,提升個人與社會層面的保護。葉教授指出:低生育率能被上升的移民率所抵銷,雖然鼓勵移民,增加勞動力人口,可能對香港社會帶來其他的挑戰,但開放移民有助生育率的提升。

  低生育率課題非常複雜,經濟因素、育兒制度、婚姻及家庭的生活品質等都是造成少子化的因素,對於適婚年齡者進入婚姻、規劃生育子女的家庭來說,單憑獎勵政策或是社會福利加碼是不足以提高其生育意願的。唯有提升育兒津貼補助、稅務減免、友善職場環境、教育與托兒補助、優化社區環境、勞動型態轉換等完善的政策規劃和措施,才能提高年輕人選擇結婚生子的意願,也才有機會化解少子化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