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22.06 第99期 

專題報導

2022夏季論壇會後報導:社工教育跨域創新與永續發展研討會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與社團法人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及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於6月13日共同舉辦2022年夏季論壇(線上)圓滿落幕。當日線上與會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大專院校學生及研究人員,總計約200人參與。本次研討會內容豐富,共計10場次,發表論文32篇,成果豐碩。


本次論壇主題為「社工教育跨域創新與永續發展」,聚焦討論社會工作教育之跨域創新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專業論文。致詞貴賓高雄醫學大學楊俊毓校長以2014年高雄氣爆案為例,認為社會工作是整個社會福利體系的基石與支柱,透過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協助,不但能提供情緒關心及需求評估外,亦能有效整合公私部門資源系統。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吳志毅執行長則指出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多為政府統一委託管理,恐導致NPO遇到留才的困難,呼籲政府應多聆聽及協助第三方團體。本中心馮燕主任指出本次研討會強調跨域創新,不僅是在地區(南北串聯)、學院(社會科學院、醫學院、人文學院)等跨域,更強調社工實務與學術間的跨域。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方面,本次研討會除了強調SDG3-健康與福祉及SDG-4優質教育外,也在SDG-11永續城鄉及SDG-16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有所發展,代表社工教育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發展的重要性。

本次論壇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古允文副院長(以下簡稱古副院長)進行專題演講,古副院長以「圍城:臺灣社會工作發展的困境與突圍」為題,認為臺灣的社會工作發展,在政府的扶植下成長,但卻也受限於政府的影響,難以逃脫政府的束縛,成為一個真正自我充權的專業。建議第三方單位及NPO組織應加緊腳步思考該如何推動留才方案,使湧入的活水能夠不斷地流動,達成SDGs永續發展目標。

呼應「SDG3-健康與福祉」議題,本中心籌組「兒童受暴與身心健康長期追蹤跨域研究」圓桌論壇,使用中心調查資料共發表4篇論文,重點報導如下。

沈瓊桃特聘教授與謝意苹副教授以本中心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調查資料庫(第三波,國二學生),探討網路成癮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並驗證保護因子及危險因子(例如復原力、親子關係、同儕關係、逃避型上網動機)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結果顯示,台灣國二生網路成癮盛行率為10.7%。且在調整性別、憂鬱程度及多重受害經驗的影響之後,網路成癮程度越高的青少年自陳有較高程度的自殺意念。此外,在網路成癮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保護因子(復原力、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可減緩網路成癮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負面影響而危險因子(逃避型上網動機)可能加劇網路成癮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負面影響

華筱玲教授與馮瑞鶯教授以本中心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調查資料庫(第一波至第三波,小六至國二學生),探討兒童多重受害經驗與染色體端粒侵蝕(即染色體端粒長度加速變短)及其縱貫心理問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理窘迫)間關聯。研究發現與對照組(完全未受害之兒童)相比,高風險組(多重受害經驗之孩童)的染色體端粒長度較短,過去研究已指出染色體端粒較短與老化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皆有緊密關聯。在心理問題方面,多重受暴受害者在小六及國二時期都有較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群症狀和心理窘迫分數,顯示若孩童遭受到不當對待,對其心理問題有長期的影響

魏希聖教授以本中心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調查資料庫(第一波至第三波,小六至國二學生),探討霸凌被害經驗(言語霸凌受害、肢體霸凌受害)對於社會智力(分為社會技巧、社會覺知、以及社會資訊處理)之歷時影響。過去文獻往往將社會智力視為霸凌被害與情緒困擾兩者關係中的一個獨立的調節變項(即社會智力高者,遭受霸凌後心理調適議題較輕),但卻忽略了社會智力本身也可能因霸凌被害而改變。研究顯示,言語霸凌受害與社會覺知、社會資訊處理之歷時成長速率呈現負相關彰顯了霸凌被害經驗恐損及受害者之社會智力呼籲教育、輔導和學校社會工作者應密切檢視此現象可能造成的惡性循環,使學童不僅容易持續被害,對其長期身心發展亦有不利影響。

吳佳芸博士後研究員則以雙城計畫-大臺北地區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樣本為2017-2018年間在台北市與新北市國小一、三、五年級的父母),探討父母負面童年經驗、父母精神症狀及嚴厲教養方式三者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11%左右的家長遭遇至少一項負面童年經驗,例如父母離婚(8.6%)、經歷重要家人死亡(4.6%)、目睹暴力或謀殺(2.5%)、重大自然災害(7.1%)、以及目睹父母親打架(10.9%)。此外,研究發現負面童年經驗對於嚴厲教養方式有顯著正向關聯性即家長負面童年經驗愈高,愈容易採取嚴厲的教養方式但,嚴厲教養方式並非負面童年經驗的必然結果,而是取決與家長的心理健康狀況。總的來說,透過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自覺,以及處遇和治療,能讓有童年創傷經驗的父母走出嚴厲管教的循環,這對於保護兒少身心健康,提升兒童福祉都有所幫助。

中心自成立以來,持續關注兒少家庭身心健康,從本次特別籌組的圓桌論壇可以發現,解決兒少問題、促進兒少權益,沒有單一特效藥可以藥到病除。兒少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生活事件,與家庭、學校、同儕、社會的互動關係,都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因此,兒家中心所執行的研究,一直秉持著跨域創新的宗旨,首創國內第一個結合生理(染色體基因)、心理(社會智力、復原力、PTSD)、人際互動(教養、童年經驗)、行為(網癮、霸凌)議題的長期追蹤資料庫,整合醫學、社會科學、教育及心理學,跨領域地全面檢視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保護因子與危險因子造成的影響。希望透過本次論壇所發表的學術成果,能夠提供政府單位及社會各界更多元、創新的思維,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制度與實務方案,共同守護兒少健康全人發展。

會議手冊下載: https://www.taswe.org.tw/am


【聯絡我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電話:02-33661255

電子信箱: ntucfrc@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