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兒少中心 NTU CFRC
 
電子報
2019.09 第66期 

專題報導

你知道我的孤獨嗎?

獨居,只會出現在老人族群嗎?那些因為大人需要工作,而獨自留在家裡的兒童,是否也會感到孤獨呢?


曾幾何時的「鑰匙兒童」?

鑰匙兒童(latchkey children)指的是那些被留在家,需要自己照顧自己的兒童;或是他們受到的照顧安排太鬆散,以致形同失功能的照顧。他們也許會參加課後活動、在街上玩、單獨在家,或是參加幫派。這些兒童長期疏於照料,或只有年紀稍長的兄姊稍微看管(Long&Long, 1984)

根據Ruiz-Casares & Rousseau(2010)的研究,兒童獨自在家會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在正面影響的部分,兒童可以透過負擔家務學習實務技巧、發展自我效能、對陌生人有自我保護意識、個性獨立、協助弟妹做功課、對弟妹提供無償照護,並且允許其他家人繼續在職場上工作。在休閒娛樂及社交層面上,獨自在家的兒童擁有更多自由。然而,這也藏著疏於管教的隱憂,兒童可能陷於線上交友陷阱、沉迷電腦或電玩、在家吸食毒品,可能形成成癮習慣與偏差行為。

在負面影響部分,鑰匙兒童最普遍的心理是感到孤獨、無聊與害怕。他們無法及時分享生活近況,因為回家後沒有人可以講講話。若遇到傷心、難過或被欺負的事,也沒有人安慰他們。若到晚上父母還沒回家,孩子的害怕程度更會隨著夜晚的到來而升高。然而,還有些兒童會讓自己保持忙碌,亦或透過音樂、電腦、電視,盡量讓所處的空間有聲音,假裝有人存在,讓自己感到不那麼害怕…(Ruiz-Casares & Rousseau, 2012)


鑰匙兒在哪家 ?

什麼樣的家庭比較容易有鑰匙兒童的現象呢?Vandivere et al. (2003) 研究指出,父母親的工作型態與過多的工時、母親教育程度越高(投入職場),皆會強化兒童須獨自在家的現象。然而,除了負擔家計的理由,背後的意義是父母在工作與親職中間,已做出了「選擇」。這選擇反應出的價值觀是:工作所獲得成就勝於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工作比孩子重要、沒有工作哪有飯吃、做父母不得已時是可以暫時忽略孩子需求


如何幫忙孤獨害怕的鑰匙兒?

父母親的工作型態與過多的工時,會強化兒童須獨自在家的現象(Vandivere et al. ,2003)。因此第一步,可朝改善「陪伴者(父母親)」工時,營造友善育兒職場的目標邁進,建議政府及企業能制定更具彈性的工時,將「家庭照顧假」列入有薪請假類別,允許勞工能接送及陪伴需提早下課的孩子,並有程度地開放勞工在家上班,讓陪伴兒童的任務,不假他人之手。

第二,政府可獎勵與兒童服務相關之業者(如:音樂教室、烹飪教室、才藝教室、親子餐廳、博物館與圖書館單位、書局、遊樂園、藝文表演中心、觀光局)打造親子友善的環境,並推動更多親子共學、共讀、共玩的活動,將友善育兒的資源與環境,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最後,在親職知能方面,透過提倡父母陪伴兒童的重要性,並教導父母使用正向教養的方式,注重溝通、傾聽、接納的態度與兒童互動,增強兒童的安全感、自我價值、人際互動,對其全人之身心發展,具有長久並正面的效果。



參考文獻

Long, T.J. & Long L. (1984). Latchkey children. In L. Katz (Ed.), Curren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5:141-164, Norwood, NJ, Ablex.

Ruiz-Casares, M., & Rousseau, C. (2010). Between Freedom and Fear: Children’s Views on Home Alon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0(8), 2560–2577. https://doi.org/10.1093/bjsw/bcq067

Ruiz-Casares, M. (2012). “When It’s Just Me at Home, It Hits Me That I’m Completely Alone”: An Online Survey of Adolescents in Self-Car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46(1–2), 135–153.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2011.604361

Vandivere, S.; Tour, K.; Zaslow, M.; Calkins, J.; Capizzano, J. (2003) Unsupervised time. Family and chil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care.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71; The Urban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Weiss, R. S. (1973).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ambridge, MA, US: The MIT Press.


聯絡作者:ntucfrc@ntu.edu.tw

學術成果

時事評論
  • 薛承泰/今年會是「生不如死」元年? MORE
國際新知
  • 電子菸疑釀死 美調查近200起肺疾病例關連 MORE
  • 南韓2018年出生率0.98 全球最低 MORE
  • 法國疏離人數穩定 新科技未必消除孤獨感 MORE
  • 吸電子菸無煙味 家長難發現 MORE
  • 日本低頭族惹人厭 該不該訂條例引關注 MORE
  • 南韓2018年毒品查獲量倍增 與日台組織走私犯案 MORE
  • 領先全美!紐約州禁售加味電子煙 兩周後上路 MORE

新聞集錦

  • 「很多孩子沒說出來」本土研究九成學童曾遭不當對待 MORE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看懂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 MORE
  • 父母該選擇當木匠還是園丁?藍佩嘉分享最理想的親職教養 MORE
  • 女人結婚就該生孩子?但是懷孕生子又要被霸凌離職怎麼辦 MORE
  • 近半國人過重 超胖小孩就醫增83% MORE
  • 染上網路孤獨症要開學很焦慮 醫生提4個教戰守則 MORE
  • 開學前少女遭甩巴掌案 新北教育局:霸凌零容忍 MORE
  • 勇氣育兒法 不要成為剝奪孩子體驗機會的家長 MORE
  • 正視網路性騷擾 立委籲相關部會研擬配套 MORE
  • 整座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樂場——「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親職教養術 MORE
  • 孕婦生產死亡救濟上限提高至400萬元 最快10月上路 MORE
  • 開心迎新生兒 別忽略媽媽狀況 MORE
  • 民眾提案修民法 行為能力人限制下修至18歲 MORE
  • 年逾7千名青少年自殺未遂 親子人際霸凌都是原因 MORE
  • 網路霸凌無孔不入 醫師點出降低身心影響6因子 MORE
  • 調查:估312萬國人曾被霸凌 逾半在10-14歲 MORE
  • 小一新生上學前都像打仗!心理師:你知道小一對孩子來說是生活巨變嗎 MORE
  • 家長怨抽不到 北市議會促設公幼3歲專班 MORE
  • 3歲前親子共讀 有助大腦發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