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臺灣青少年霸凌受害軌跡與心理社會適應問題之縱貫研究
台灣校園霸凌事件頻傳,遭受霸凌的負面經驗對於兒少的身心發展帶來負面且長遠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臺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長期關心兒少的霸凌問題,兒少保護與家暴防治組研究團隊魏希聖教授(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等人,使用具全國代表性樣本之追蹤資料「兒少家庭社會經驗追蹤資料庫」的第一至三波追蹤資料,透過分析1,691位從國小四年級追蹤至國中二年級之學生,探討臺灣青少年初期的霸凌受害軌跡和心理社會適應問題。
本研究以自陳問卷蒐集學生在三個時間點(小學四年級、小學六年級、國中二年級)的資料,對學生「遭受肢體霸凌」及「遭受言語霸凌」的程度,進行高階統計分析模型。雖然大部分的學生自陳自己只受到輕度的傷害(在三個時間點所遭受的霸凌程度較低,占77.3%),但有將近一成的學生為長期性受害者(在三個時間點都曾遭受高度的霸凌,占9%)。資料亦顯示有晚發性受害者(遭受霸凌的高峰發生在小學六年級,占7.5%)及改善型受害者(遭受霸凌的程度隨三個時間點遞減,占6.2%)的情況,顯示校園的霸凌情形多元且複雜。
本研究也分析四種霸凌受害軌跡在國二時心理社會適應問題的差異,包括心理困擾、學校歸屬感降低、網路成癮和自殺意念。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性受害者在上述心理社會適應問題最嚴重,其次是晚發性受害者和改善型受害者,輕度受害者的心理社會適應問題最少。
根據研究成果,在採取霸凌防治的介入措施時,需考量學生的霸凌經驗可能隨著時間改變。教育工作者和學校專業人員需要同時評估學生在目前及以前的受害情況。研究顯示,每十位學生中就將近有一位是長期遭受高度肢體霸凌及言語霸凌的受害者,相較於其他類型的霸凌受害者,他們在心理困擾、學校歸屬感、網路成癮和自殺意念有較高的風險。介入措施應特別關注霸凌的長期受害者,也必須辨識出導致長期受害的環境風險因素,例如貧窮和偏見,以終止持續受害及負面後果的循環。
研究全文:https://doi.org/10.1007/s10578-023-01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