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2020-02-10 09:52:52
孩子的誕生,對家庭內的性別平等產生打擊
在20世紀初期,美國婦女贏得了投票權。 不久,婦女參與勞動、教育和政治生涯等議題,都大幅增加。這樣性別革命不僅僅在美國發生,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在19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在機會、地位、態度上男女差距縮小變得較慢了,從1990中期至今的變化也更不明顯。
異性戀夫婦家內的性別平等,其進展還比公共生活要慢,家庭理論學家Frances Gold scheider認為,將女性帶進傳統男性領域受薪勞動職場,只是性別革命的「前半場」。而革命的「後半場」(男性應平等分擔家務)卻沒任何進展,就算是男女同工同酬還不足以達到男女平等。作者與「世界家庭地圖計畫」中的同事Goldscheider合作,試圖了解小孩出生後,是否使家庭分工的定位更加模糊?我們有與先前的研究一致的發現,在孩子出生後,男性與女性的行為模式更趨於傳統,女性比男性做更多清潔、煮飯與照顧小孩的工作。但我們同時也發現,小孩出生後對傳統化父母的影響,各國之間明顯有很大的不同。更試圖了解為何某些國家(如芬蘭與立陶宛)的小孩出生後,影響夫妻家庭分工比其他國家(如挪威與拉脫維亞)還要大?
意外的答案
作者使用最近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中關於家庭性別角色變遷的資料,研究男女在有薪工作、育兒及家務之間的時間分配,其資料包括代表北大西洋國家已及亞洲、非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相對富裕的國家。
我們檢視幾個可能足以解釋為何夫婦之間如何進行家庭分工,包括國民收入,國家家庭政策及國家性別平等等。我們使用全球性別差距指標(The Global Gender Gap Index),測量健康品質、教育、勞動力及政治參與等,來測量男女公共領域的差距。
在我們初步分析時,我們認為在公共領域的性別較為平等的國家中,小孩較不會成為影響因素。但我們想錯了。在北歐無子女的夫婦中,76%的女性花在有薪工作的時間,跟男性相同、甚至更多,而男性花在家庭時間與女性相等,甚至比女性更多。換句話說有四分之三的夫妻在家庭分工上並不傳統。但是只有45%的北歐有子女夫婦呈現非傳統的分工。
相比之下,中南美洲無子女的夫婦中,有31%的夫婦分工較為均等。但是孩子出生後也沒明顯改變此情況,該地區有子女的夫婦中,只有21%夫婦呈現均等家庭家務分工。在父母雙方在家庭外工作的情況下,孩子因素對於所謂「第二班」影響女性多過於男性,易言之,和「前半場」相比,「後半場」革命會因為孩子的因素產生較大的阻礙。
有何解方?
在作者分析中令人最意外的結果是,性別平等動能因小孩誕生而減少,在各國很不一樣,作者想知道政府的那些政策導致這個差異。在有了孩子後,父母優渥的育嬰假似乎沒有甚麼影響,因有了孩子工作分擔方式仍然打回傳統性別角色分配的原形。
即使立法為父親保障他們的無薪育嬰假,這傳統分工狀況依然毫無改變。我們也分析其他政策,看起來也都無效,除了一個家庭政策效果較凸出:即不可轉讓的帶薪育嬰假,也就是俗稱「父親專屬帶薪育嬰假」,當這種「你不用就沒有」的帶薪育嬰假,促使男性更加參與家庭事務。
在35個國家/地區育有子女的夫婦中,未實行父親專屬帶薪育嬰假有28%呈現現代家庭分工,而實行父親專屬帶薪育兒假有34%。這兩者的差別可以說相當顯著,幾乎與教育的影響一樣大。父親專屬育嬰假1993年在挪威實施,瑞典很快地也跟進。到了2012年,比利時、法國、葡萄牙、拉脫維亞與日本也相繼實施父親專屬帶薪育兒假。
迫使文化規範改變
作者的資料無法說明(應為:父母育嬰政策)有助於縮小性別差距,如果父親專屬帶薪育嬰假制定者反應先進的價值觀,我們希望看到這些價值觀會反映在夫妻的家庭分工上,無論有沒有小孩。
這些國家中,這個政策並不影響無子女在性別平等的家庭分工。不管有沒有父親專屬帶薪育嬰假,大約有一半的無子女夫婦實施現代的家庭分工(無專屬休假的49%,有專屬休假的51%)。作者無法證明父親專屬帶薪育嬰假如何影響分工行為,但我們知道,如果新的行為的獎賞可以自我強化,即可有較持久的力道將男女帶往「非傳統角色」。一個最簡單的舉例:當男人喜歡照顧小孩時,會因此想要付出並做得更多。
這樣的案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有成功案例的,當時會看到婦女種田,送信、執法、駕駛公車和組裝彈藥,削弱了女性傳統刻板觀念,以為她們對非家務工作沒興趣或有無力感。如果性別革命陷入遲緩或停頓,是因為認為男性本就不適合家務工作,那麼提供帶薪的男性假,作為一個新文化規範,進而成為改變社會傳統觀念與行為的力量。
(作者為Laurie DeRose)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IFS文章導讀 #性別平等 #親職 #育兒 #家務分工 #少子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