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針對亞裔美籍青少女的家庭為基礎物質使用預防方案: 隨機分派試驗的兩年追蹤結果

2017-07-11 16:36:45


摘要作者

黃昱得

摘要

       許多西方國家的統計資料指出,亞裔美籍(Asian American)青少女的物質使用行為有增加趨勢,因物質使用行為而接受處遇的亞裔美籍青少女漸增,其年齡也顯著地低於其他的族裔。更甚者,亞裔美籍者在與物質使用有關的共病率(substance-related morbidity)的風險也比其他族裔高,因此目前文獻多支持物質使用情形存在著種族差異。針對此現象,「家庭互動理論」(family interaction theory)被提出,分別從個人、家庭以及同儕等層面來建構亞裔美籍青少女的風險因子以及復原因子模型。就個人層面來說,文化同化程度越高、低自尊、憂鬱情緒以及缺乏自我效能等因素能夠預測個人的物質使用行為;家庭層次的風險因素包括:不佳的家庭功能、缺乏親子關懷以及監督、不良的親子溝通與親子關係;另外,同儕間的物質使用行為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家庭互動理論特別指出家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家庭系統不僅與青少女的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關係,亦能形塑她們的個性以及同儕網絡,故應作為介入處遇的重點。

       針對亞裔青少女物質使用的預防及處遇方案,理論與許多實證研究均指出家庭為基礎的介入方案(family-based intervention)能有效地減低青少女物質使用的行為。後設分析更指出家庭為基礎的介入方案,其效果量(effect-size)為未採用家庭為基礎的介入方法的二到九倍。本研究所評估的介入方案就是以家庭互動理論為基礎,其假設若能改變家庭動力、強化家庭連結、改善親子溝通、以及鼓勵父母親參與的監督介入,青少女的物質使用行為也會隨之降低。本介入方案共有九次歷時30至45分鐘的課程,參與者在家透過網路影音互動平台觀摩技巧並進行演練,課程內容涵蓋衝突管理、認識物質使用的相關因素、身體形象、情緒管理、壓力管理、問題解決、社會影響、以及自我效能。參與者於方案結束一年後再接受一次強化課程(booster session),目的是讓參與者複習方案內容,同時也可讓研究者評估方案的維持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此介入方案是以網路作為平台(web-based),優點是能克服地理限制,並允許參與者能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與步調來進行,此模式被認為適合用來處理一些個人覺得敏感的議題。

       本研究採取隨機分派臨床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CT)來評估介入方案的效果,研究參與者為來自美國19個州、10-14歲的亞裔美籍青少女以及她的母親。參與者被分為有接受介入方案的實驗組,以及僅填寫評估問卷而未參與介入方案的控制組。實驗組起初有56對母女,最後只有50對母女完成評估;控制組起初有52對母女,後來則剩下43組。參與者分別在接受介入方案前、方案結束一年以及方案結束兩年等三個時間點填寫評估問卷,評估面向包括母女親近度(closeness)、母女溝通、母職監督(maternal monitoring)、家庭對於物質使用的管教、憂鬱情緒、身體尊嚴(body esteem)、自我效能、拒絕技巧、物質使用意願,以及近三十天內是否有使用物質。分析結果顯示在母女親近度、母女溝通,母職監督,家庭對物質使用的管教,自我效能,拒絕技巧,物質使用意願,以及近三十天內的酒精、大麻和處方藥物的使用等變項上,實驗組跟控制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且方案的效果具有維持性。對於此結果,研究者指出家庭是華裔移民相當重要的支持系統,健全的家庭系統能協助青少女解決因其種族背景所遭遇的社會心理困境。本方案的效果來自於協助母親去訂定清楚的家庭規範,有效管理家庭衝突並監督孩子的行為和活動,增強青少女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並鼓勵親子共同學習如何處理各種社會心理壓力以及物質使用,是為有效的介入策略。

評論

       該研究所評估的方案雖然是在美國運作,但因參與方案的青少女為華裔,應該仍然能夠作為在台灣物質使用相關助人者的實務參考。本研究採用在社會工作領域中較少見的隨機臨床試驗設計,證實了從家庭層面介入以降低青少女的物質使用行為的策略,在華人文化脈絡的效果,不僅強調家庭對於青少年物質使用的影響外,也讓我們看到透過網際網路來協助健全個案的家庭功能是可行的作法。事實上,許多文獻都提出在協助青少年族群的物質使用行為時應採用多元策略,但楊士隆等人(2010)指出,台灣仍採用校園宣導的策略,偏重「輔導」及「教育」的方式在解決物質濫用行為,卻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社區防治的環節。事實上,物質使用不應被視為是「個人選擇」,也非單純是種「偏差行為」,因物質使用行為反映的可能是家庭的失功能,因此只強調改變認知的「毒品教育」不見得能有效解決問題。本研究指出除了直接地矯正青少女的物質使用行為,將處遇焦點擴大至其家庭系統,才能達到多方面的功效。

參考資料

楊士隆、吳志揚、李宗憲(2010)。台灣青少年藥物濫用防治政策之評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2(2),1-20。


Fang, L. & Schinke, S. P. (2012). Two-year outcome of a randomized, family-based substance use prevention trial for Asian American girl. 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 27, 788-798.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亞裔 #青少年 #物質使用預防 #家庭互動 #親子關係 #親子關懷 #社會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