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薛承泰/誰來和國家一起養?

2021-02-19 15:41:11


薛承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組長

2021.2.19刊登於聯合報


行政院公布「零至六歲國家一起養規畫報告」,宣稱為落實蔡總統政策,推出「平價教保續擴大」、「育兒津貼達加倍」及「就學費用再降低」等新措施。不巧,最新統計出爐,元月出生數九六○一人,生不如死達六七三一人,雙雙破了單月紀錄。按此,今年恐怕連十六萬嬰兒都保不住囉!

蔡總統第二任過了近九個月,行政院落實總統政策還分階段,想必是預算吃緊。例如,育兒津貼選舉政見,只能從今年八月先調升至三千五百元,明年八月再提高至五千元。別忘了,明年是虎年,即使調升到每月五千元,年輕人有感也來不及生啊!

蔡總統開支票時,對狀況了解並精算過嗎?一樣情形發生在五年前大選喊出的廿萬社會住宅,如今只得東拼西湊來做進度;政府宣稱,第一階段八萬戶「部分是由地方政府主導」,且去年已達標。好像縣市長選舉時,候選人都已經和蔡總統商量好了,一起來兌現支票?

筆者認為,不論是育兒津貼或社會住宅,不能只是大方地花納稅錢當政績,如果加碼是為鼓勵生育,目標就不應停留在「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因過去四年多來就已如此標榜,不是嗎?政府應先檢討目前措施,為何會出現連續四年生育往下掉現象?是因為父母負擔未減輕不敢生?是年輕人不敢結婚,遑論生育?還是領導人自己的態度呢?

此外,這次加碼會較有效嗎?起碼要做點精算或推計,並設定具體目標才算對納稅人負責。例如,在二○二四年前生育率提升至一點二人,或每年新生兒達十八萬人;居住正義方面,要讓年輕人居住負擔減少卅%,或讓六成夫婦四十歲前有一個家。做得到嗎?

少子化是國安危機」,提高津貼補助當然會減輕育兒負擔,可是不必然提升生育率;經濟誘因只是必要條件,須配合觀念與生活型態調整,才可能讓生育率回升。

學者最喜歡參考中北歐國家,生育率能維持在一點六至二間,除了大批年輕移民貢獻生育,更重要地,鼓勵生育時間點,通常生育率在一點三至一點六間,因為生活型態與觀念未凝著,生育率尚有提升的彈性。我國自一九九八年以來移民也貢獻五十萬以上孩子,可是錯過鼓勵時間點,二○○三年以來生育率就低於一點三。總之,除政策內容,政策推出時間點,才能反映決策者對狀況與趨勢的掌握度。

近年生育與結婚快速雙降,當前廿五至卅四歲共三百廿萬人口中,有偶者只有八十八萬人,占廿七點五%,從這數字即可估出未來五年生育量了。作為決策者,若不提倡婚姻,就想辦法學歐洲創造婚外生育機會吧!

換個角度論,在科技發展下,生育率下降與人口負成長真是問題嗎?即使到二○四○年,老人占三成又何妨,反正有AI與機器人投入長照。若持續目前生育趨勢,二一○○年台灣大概只剩六百萬人,不用擔心土地負荷與能源不足,打開窗外一遍青山綠水,就是看不到小孩奔跑,聽不到嬰兒哭聲;當然,不論小學或大學,數量只要目前四分之一就夠!這樣一個「又老又小」的台灣,若要有競爭力,只有祈禱其他國家生育也都要像台灣!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原文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340/5259784?utm_source=lineapi&utm_medium=share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少子化 #人口政策 #育兒津貼 #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