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2019-07-12 15:47:57
薛承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組長
2019.7.12 刊登於聯合新聞網
我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在台大教授「社會研究方法」,民意調查即為議題之一,內容除編排題目、訪問方式,還有抽樣方法等;當時學生現在都已是民調公司負責人或執行者。
當時的民調主要透過電話,早期是在電話號碼簿進行抽樣,後來有了電腦電話訪問輔助系統(簡稱CATI)就方便多了。即使如此,為了具有代表性,抽樣時通常會考量地區、年齡、性別等人口組成。
電話號碼是「人」來申請,但設置在「戶」中,當然只能代表「戶」而不是「人」。電話號碼的前幾碼雖能辨識所在地區,如何知道接電話的人是否符合「資格」?於是就有「戶中選樣」。
接下來,好不容易打通了電話,如果戶中沒有適合人選,或有適合者但不接電話或不在,該怎麼辦?於是就有替代樣本。
電話訪問完成後,民調公司通常以樣本數達到一○六八或以上,據此公布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以內。其實這個誤差值,通常都沒有計入民調過程中產生的誤差。
經過卅年,雖然家用電話還在,但多數人已很少使用電話進行聯絡或處理事務了。一九七三年摩托羅拉公司發明第一台手機,四十餘年來發展迅速,智慧型手機問世,更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方式,甚至人與人的關係。NCC去年曾公布,台灣行動通訊用戶達二千九百萬,其中4G就有二千五百萬,比台灣總人口還多!
今日採用家戶電話進行民調,顯然是落伍了,可是有更好的方式嗎?一般人會回答手機。儘管手機普及率在台灣非常高,可是每個人的使用度不同,擁有的門號數也不同,這是進行民調普遍擔心的事。
以目前國民兩黨為大選所進行的民調,樣本數通常只有幾千,重複抽中的機率其實很低,況且擁有多門號者,通常和職務與職位有關,這批人通常也沒空接受民調。這個擔心,還比不上電話訪問找不到適當人選呢!
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各類調查,近年已很普遍,為什麼許多民調公司不建議選舉民調這麼做呢?首先,他們投資的CATI系統、電話機組及訪員都用不上了;其次,如何選定可靠的通訊軟體來進行,這才是主因。
近年興起的Instagram(IG)強調傳送照片與影像功能,尤受年輕人歡迎,竄起速度很快,在台灣用戶超過七百萬。臉書(Facebook)在全球有廿億以上用戶,遠超過YouTube的十五億與IG的七億,在台灣則仍次於LINE。LINE特別受到東方人喜愛,台灣已超過二千一百萬人使用,筆者曾給LINE一個詮釋:Link Instantly Net Everywhere。
換言之,若能透過LINE進行民調,儘管無法得知在廿歲以上人口LINE的分齡覆蓋率,無論如何都好過於家戶電話。只要能設計出隨機選樣與徵信功能,設定調查期間(例如三天),時間結束後,再從完訪的訊息中(假設有一萬份),根據選民結構進行加權即可,這樣進行快速,也可以防止重複受訪。
總之,手機已逐漸取代家用電話,而手機是直接接觸「人」的載具,將來關於選舉民調,即應以手機為主,這也會迫使大家發揮創意,設計出好用的民調APP。又快、又省錢、又有代表性,這不就是資訊社會的特質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文章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340/3924149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民調 #行動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