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當有一天台大不發畢業證書

2016-06-08 11:26:19


薛承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組長

2016.6.8刊登於聯合報

學測於今年一月舉行,個人申請分發作業也告一段落,超過一半高三生已有了大學可念,而另外近四成學生須繼續拚指考。一個教室兩樣情,同樣是一個學期卻判若兩個世界。
另一方面,在十二年國教上路後,號稱免試就近升學,仍看到廿七萬學子參加了會考,並盼望能拿五A進名校。更不用說,還有五十五所學校參加了特招,為了六千七百個名額,競賽還沒完!看起來,國三下學期也幾乎是用來做升學的準備。

為了升學,國高中教學幾乎損失了六分之一的時間;真不敢相信,這是台灣教改廿年的成果?升學制度始終影響著教學內容,如今更剝奪了學習的時間!

聯考於十四年前走入歷史,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考試領導教學導致教育的僵化!如果從民國四十三年起算,聯考走過近半個世紀,僵化的教育「荼毒」了數百萬的學子,而他們曾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是近年來當家作主帶領台灣面對世界的那群人。這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其實,聯考的出現,不是基於什麼偉大的教育理念,純是反映出教育資源稀少;尤其面對龐大戰後嬰兒潮,一年四十萬孩童擠入小學,考初中職,拚高中職,最後擠進大學的人數,到了七○年代也不過占五分之一!

在那艱困的年代,許多家庭為了生活,孩童必須擔負家務工作,甚至投入生產活動;反而因此,學校許多未教的,卻能在家庭與社會中親身體驗,學生長大後並沒有因教學僵化成為生活的白痴,也沒有因為威權體制而失去批判的能力!這正說明著,學校的功能,並非受限於課本的內容與老師的教學,而是扮演著人與環境間的學習平台;學生的學習,也只有部分受到學校的影響,家庭與環境的刺激才是難以磨滅!

八○年代之後,台灣教育資源已充沛許多,聯考菁英取才的功能式微,同時社會接受西方現代化的洗禮,多元、自主與人本,成為了教育的新圖騰,而增加升學機會即成為實踐這些理念的基礎工程;令人不解的是,當年既強調以人為本,卻忽略以人為主體的教育發展,於是,只經過十餘年的擴張,即導致了今天的高教危機!

此外,升學方式也歷經多次改革,一試定終身改變為多元入學,聯考的分數主義也被「級分制」與「ABC等第」所取代。學生壓力是否減輕?筆者不知,但看到更多的家長投入了孩子的升學戰場!

造成此現象,是因為崇高的改革理念被繁瑣的技術面所遮蔽。也因此,使得學生無法獨立走完升學之路,家長只好共赴學難,而補習班適時伸出援手,為學生們打造「適性揚才」的範本!更重要地,一旦家庭因素抬頭,教育反成為階級複製的推手!

其實,競爭並帶些壓力,並非壞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帶領社會走向卓越;然而,競爭若只為了文憑,而當文憑在就業市場中失去其重要性時,只不過是做為學校的明星貼紙,貼在門楣上的對聯。

從孩童走向青年,終於大學畢業!當驪歌聲起,手中接過畢業證書,將帽穗撥向左側的那一剎那,眼睛前方出現「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台大校訓)八個字!前人的遺訓,究竟是禮堂中的點綴,還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當有一天台大不發畢業證書」時,或許就是最好的驗證!


文章出處:https://www.npf.org.tw/1/15900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升學 #升學改革 #多元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