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家庭支持之實證性研究

2012-12-26 00:00:00


摘要作者

劉淑怡


摘要

    透過早期干預與家庭支持來回應弱勢家庭,是介入、預防兒童虐待的重要模式。有鑑於目前兒虐案件愈來愈多,大家意識到早期介入服務方案的需求,便開始在兒童保護與家庭支持之間尋求平衡,並將焦點從「救援」朝向「預防」。本研究在家庭接受處遇的四週內以質化和量化的方式進行前測,並在六個月後再以質化和量化的方式進行後測,比較不同時間點的服務成效,並瞭解家長與社工員之間的互動關係。量化研究利用北卡家庭評估量表(North Carolina Family Assessment Scale, NCFAS)(Kirk and Reed, 2000),評估基線需求與處遇完成後的改變,這個量表包括五大面向:環境、親職能力、居家安全、家庭互動、兒童福祉;質性研究以半結構的方式分別面訪社工員、家長及兒童。

    本研究場域為澳洲的三個兒童家庭中心所執行的整合性家庭支持服務方案,包含多元處遇,例如家庭訪視、親職支持團體、婦女團體、短期庇護、喘息服務、諮商、婚暴與兒少性侵服務方案、兒童日托及課輔方案。樣本包含了51個家庭,39%的家庭來自兒保單位轉介,其他還有因為藥酒癮、經濟協助、健康服務或是自己主動求助,這些家庭在初步接觸時多半表現出羞愧感。這些家庭有多樣性的需求,包括:居住、財務、家暴創傷、精神虐待、身體與心智異常。

    在接受處遇之前的第一次訪談時,許多家長覺得自己不斷接受審查和被機構騷擾,後來他們轉變了態度,他們還是覺得不希望被打擾,但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會自己說出來。家長描述和社工員在工作關係上正向的轉變,強調社工員的不批判、誠實、富同情心、與體貼的特質。然有些家長也會覺得失望,認為社工的社經地位和自己有落差,覺得社工員不瞭解他們的困境。受訪家庭無論在第一或第二次訪談結果中,最常見的是環境面問題,包括:居住環境不良、居住安全受威脅,此外婚姻暴力與財務也是主要的問題。比較兩次訪談結果,這些家庭的環境議題、婚姻暴力和財務等問題都減輕了,但家長的生理、心理健康及藥酒癮問題則未有明顯進展。第一次訪談時33%的家庭顯現出沒有任何面向上的優勢,到了第二次訪談減為26%;第一次訪談中只有11%的家庭整體表現不錯,到了第二次訪談提昇到42%;研究結果指出42%的家庭在環境面向得分上獲得改善,30%的家庭親職能力獲得改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服務後家庭能在各面向上獲得顯著的改善。


評論

  家庭支持性服務是重要的兒童福利工作,透過及早介入家庭提供處遇,以避免家庭進入替代性服務。本篇研究採用三角檢視法分析資料的方式去檢驗家庭支持服務的成效,在目前強調責信的時代提供了客觀的佐證。家庭支持性服務相較兒少保護服務而言,社工員與家長之間的敵對性較低,然有些家庭仍會表達接受服務的烙印以及非自願性案主表現出抗拒,因而社工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當關鍵,如何陪伴家庭並支持、增進及強化家庭滿足兒童需求的能力,以減緩家庭進入替代性服務是很重要的。


文獻出處

Elizabeth F. (2007) Supporting children and responding to their families: Capturing the evidence on family support,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9(10),  1368-1394.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兒童福利 #兒童保護 #家庭支持 #弱勢家庭 #北卡家庭評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