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2021-01-26 15:44:24
薛承泰
2021.2.20刊登於ETtoday新聞雲
2020人口新紀錄
第二,去年16.5萬的生育量破了2010年16.7萬的紀錄。2010年生育量破底是可預期的,乃因該年是虎年又正值金融海嘯期間,加上2009年逢黃曆上的「孤鸞年」結婚對數大幅減少,也會影響2010年的生育。
相對地,2020年一至十月的寶寶是2019年懷孕的,當時正值總統大選,宣稱是近年來「經濟最好的時候」,居然生育量大幅滑落,比前一年少了一萬二千五百個新生兒。這個現象凸顯出,除了經濟,非經濟因素也很重要。
移民有用嗎?
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為維持合理人口數量與結構,各國除了鼓勵生育,大概就是移民了。其實,台灣自1998年開放通婚以來,婚姻移民至今仍留在台灣者至少有56萬人,也生下了五十萬以上的「新台灣之子」,對台灣人口已經做出了貢獻。
台灣長期以來,多數的年份呈現遷入多於遷出的現象,即所謂的「社會正成長」,而婚姻移民為遷入的主流。儘管政府政策是希望能吸引高階白領或技術人員來台,可是數量一直很有限,即使他們來到台灣和國人結婚,許多是把優秀的女性同胞帶離台灣,在台灣安家落戶並不多。
去年一整年我國疫情控制良好,國人的日常生活並未明顯受到干擾,足稱防疫模範生;再加上世界第一的健保制度,所形構的醫護安全網,往往有利於我國在國際的排名。照理說,這是吸引海外僑胞歸國落戶最好的理由,尤其在疫情並未有消弭的跡象下,是最好的機會遷回台灣。
可是,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遷出居然比遷入多了三萬四千人,「社會負成長」創下近二十四年來的新高,人數僅次於1996年的飛彈危機。我們可以理解,遷回台灣人數因疫情封關的關係,比往年少了許多;可是國外疫情不是比較嚴重嗎?何以遷出數還創下十年新高?內政部應去了解,這些國人究竟是遷到那些國家?為什麼?
趨勢下的脆弱人口與家庭
試想,一個年青人若月入三萬元還需付房租,能養活自己已很勉強,怎會想到結婚生育呢?就算月入五萬以上,在現代的消費與享樂主義下,要存足夠的錢貸款買房也不容易啊!
如果是來自中下層或「脆弱家庭」情況則更糟。最近台中市就出現「五寶爸」與「七寶單親媽」,因為經濟負擔重,家庭長年陷於困境,甚至導致不幸;遑論在高齡化趨勢下,有越來越多乏人照顧的獨老,急需社會安全網的保護。
M型社會來了嗎?
重點是,誰是贏家呢?只要觀察最近台灣股市即知,這一年內持有台積電股票,已從一張30萬衝到60萬以上,買得起高價位股票的人往往也買得起房地產,不是嗎?只要一張台積電,一年間30萬落袋,如果持有10張,那就是300萬入袋。台灣絕大部分家庭,全年所得都不可能有300萬!
數月前金融研訓院有一項關於「金融邊緣戶」的調查,顯示有47%的家庭年收入低於80萬元,19.5%無法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而有15.5%連支應生活都有困難。台灣果真走向M型社會了嗎?
政府怎麼織這張安全網?
安倍晉三擔任日本首相時,即強調家庭與婚姻價值,並不遺餘力的推動相關政策,讓日本的生育率維持在1.4人好幾年;近年生育率下降了一些,儘管高過於我國與韓國的1人左右,日本政府今年起仍加碼結婚補助來提升年青人的結婚意願。
至於韓國,花在鼓勵生育的總預算數倍於台灣,可是近三年生育率降得更低。韓國年青人除了和台灣一樣,都面對類似的經濟壓力;筆者認為,近年來北韓飛彈威脅可能導致年青人對未來的徬徨,進而影響結婚意願。
總之,相關津貼與補助可再調升,短期間可穩住生育率不再往下掉,包括育嬰假六成薪提升為八成薪、加碼第二胎及以上的補助、降低工時,以及在平價與質優的前提下來增加托育設施。然而筆者要強調,前述這些誘因必須配合「正常就業」與「親職教育」,否則可能產生「福利化生育」,也就是依賴福利的生育行為會增加,其所帶來的後遺症是難以處理的!
原文網址: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06913?from=mweb-newsshare-line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少子化 #生育率 #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