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2014-08-04 00:00:00
摘要作者
黃素霞
摘要
目的
(一)概述如何將關於兒童記憶、溝通技巧、社會知識,以及社會偏向之研究結果,轉化為訪談守則,避免針對兒童進行司法訪談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或問題。
(二)針對美國、英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地所進行的訪談技巧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回顧,以俾呈現採用結構訪談程序,能顯著改善調查訪談之品質。
方法
(一)回顧評估兒童作證能力的相關文獻;
(二)簡介NICHD結構訪談程序;
(三)討論相關實徵研究,瞭解採用訪談程序是否能增進調查訪談品質。
結果
(一)根據兒童作證能力等相關文獻顯示:雖然兒童有能力記得他們曾經歷的事件,但兒童的年齡與其能提供之記憶品質兩者間的關聯相當複雜,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牽涉到訪談者引出資訊的能力,以及兒童表達訊息的意願與能力。相關研究指出,需考量兒童的記憶、語言、溝通以及社會發展等因素,透過採用如開放式探問等特定調查訪談技術與程序,方能將兒童的敘事能力最大化。
(二)NICHD結構訪談程序:NICHD程序分為以下階段:1.介紹(introductory phase):訪談人員向受訪兒童做自我介紹,並澄清兒童在訪談中之任務,以及解釋基本規則與期待。2. 建立關係(rapport-building phase):此階段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營造使兒童能感到放鬆、支持的氣氛,使訪談者與受訪兒童能建立合作關係;第二部分則是鼓勵兒童詳細描述近期的一次中性經驗,藉此訓練兒童熟悉開放式調查問句。3.轉換到實質問題(transitional phase)與真實問案階段(substantive phase):以非誘導的開放提問,促使兒童表達與事件相關的描述,並將問題聚焦於兒童提及的資訊。在盡可能以開放式問題詢問,但仍缺少關鍵細節下,才使用直接問題搭配開放式問題。
(三)分析採用結構訪談程序之相關實徵研究:對照研究顯示,當訪談者採用NICHD訪談程序,確實能大幅改善由受訪者處所取得的資訊品質,採用NICHD訪談程序組中使用的開放性問題,是未採用NICHD訪談程序組的三倍多,且NICHD訪談程序組中所使用選擇性與暗示性問題,也顯著少於非使用NICHD訪談程序組。此外,學齡前兒童在NICHD訪談程序的自由回憶法探問下,約有半數的訪談能提供司法相關實質細節,以及在超過80%的NICHD訪談中,兒童初次揭露了遭侵害。這是其他訪談技術所無法達到的效果,且諸如RATAC等訪談程序因採用偵訊娃娃等技術,反而可能影響兒童提取記憶之正確性。
結論
採用結構性NICHD訪談程序,能改善訪談者透過疑似受害人所獲得的訊息品質,並增進後續介入之適切性。
評論
在性侵事件中,常見延遲報案、採證困難、缺乏外傷或DNA等相關證據佐證,此時僅有兒童證詞作為唯一證據。然而,年幼之被害人因其認知、語言表達與記憶等能力上的發展限制,造成兒童的證言可信度及作證能力常常受到質疑。尤其在一九八〇年代美國爆發McMartin幼兒園一案,疑似兒童集體虛構性侵害事件後,心理學及司法界均提出兒童證言易受誘導之擔憂。足見訪談問訊之不適當,將影響兒少證詞之可靠與可用性。
結構性的NICHD訪談程序乃應上述需求發展而出,其優勢為採納兒童記憶、受暗示性及社會偏向等研究結果,在訪談守則中大幅降低誘導之可能性;另一方面也透過大量實徵研究,驗證此訪談程序之有效性。惟本研究中所分析之相關實徵研究,多為比較有無採用NICHD訪談程序,所造成的訪談者提問差異及受訪者回答細節之差異,若能輔以比較有無採用此訪談程序對於指控成立與否的影響,將更能彰顯此訪談程序的效用。
導讀文章
Lamb, M.E., Orbach, Y., Hershkowitz, I., Esplin, P.W., Horowitz, D. (2007). A structured forensic interview protocol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informativeness of investigative interviews with children: A review of research using the NICHD Investigative Interview Protocol.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31(11-12) 1201-1231.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NICHD訪談程序 #兒童訪談 #性侵害 #司法訪談 #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