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百寶箱
IFS文章導讀/美國真正家庭主婦的樣貌:父親收入與母親工作的關係

2020-01-20 12:14:50


喜愛電視實境秀的觀眾可能受到像是”Real Housewife”這類型的節目影響,而覺得家庭主婦在富裕家戶中比較常見。但相反地,長期關注美國家庭生活的觀察者則認為家庭主婦在貧窮家戶中較常看到。

  根據IFS分析2017年的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其實兩者的觀察都是正確的。在母親嫁給全年皆擁有全職工作先生的族群中(這群母親比較有可能選擇待在家照顧家庭),母親是否離開職場與其丈夫收入的關係,呈現U形曲線的趨勢,代表美國真正的家庭主婦嫁的是一個收入偏高或是偏低的先生。

  該調查顯示,在先生年收入為美金25萬或以上的婦女中,有接近一半(46%)不在職場上,;而光譜另一端,在先生年收入低於美金25千元的婦女中,有35%的婦女待在家裡。先生年收入若在美金5萬至75千之間者-包含先生年所得為中位數美金60000元者,不在職場上的婦女比例是最低的,僅有25%


我們並沒有特定支持家庭中母親應該選擇哪一邊-由於作者之一VerBruggen作為太太是職業婦女的丈夫,同時也有一位待在家的母親,另一位Wang則是有工作的母親,偶而羨慕待在家的(女性)朋友。於是,引發我們進一步探討的動機,從資料中來釐清近年來先生收入和太太參與工作決定的變化,特別是在今日的家庭中,帶麵包回家的媽媽(breadwinner moms)”已更為常見。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是U形曲線、而非隨著先生收入增加、太太在家育兒的比例就愈高的直線關係呢? 畢竟,經濟理論預測這應該是一條簡單上升的直線,意味著: 當先生賺愈多錢、需要額外收入的誘因變少時,待在家對某些女性而言就變得較有吸引力。

可能有幾個原因:一,人們傾向和自己有相近教育及經濟程度的人婚配-所謂的門當戶對。低收入的男性通常會和收入亦低的女性結為伴侶。而當他們有小孩時,托兒所需的支出可能超過家中收入較低的薪資,對這些夫妻而言,與其在職場上賺取較托兒為低的薪資,留在家裡育兒,在經濟上是個較有效益的選擇,而這些留在家育兒的通常為母親。

另一方面,高收入的男性通常會和具有較高學歷及經濟收入的女性結婚。對這些女性而言,離開職場的成本較高。因此,只有當先生的收入達到某些水準,這些家庭才"負擔得起"讓這些女性在家育兒。 

  當然,以上我們只討論了育兒的經濟面向。先不論教養是一件花時間及耗費精力的工作,根據Wang早些對時間使用的研究,父母覺得花時間照顧子女和工作相較更有價值。在這個充斥著緊迫盯人父母的年代,育兒似乎更像全職工作。所以對於有些女性想要或覺得她們應該放下專業工作,換取(無薪)照顧家庭,也毋需驚訝。

  一個檢視這個理論的方式是看這個研究中的樣本,關於教育程度對已婚母親的影響(教育程度通常是賺錢能力的指標)。但因收入高的先生常有一個受高等教育的妻子,讓這個影響變得複雜:父親收入愈高,母親愈可能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在父親收入最高的群組中,母親擁有大學以上學歷者超過75%。這可能解釋了擁有較高學歷女性在這曲線中的狀況。

  但我們也無法完全仰賴用這個方式去說明及理解曲線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因"門當戶對"也反應在教育程度中。舉例來說,畢業自長春藤名校的學生幾乎都不成比例地和其他長春藤名校畢業生結婚,而非一般大學畢業生。如同我們的期待,女性依據教育程度分組後,曲線左側相對沒有右邊的偏高(因教育的門當戶對在高學歷或名校中較明顯)

  

事實上,我們看到以下:各教育教育別都顯示先生所得高太太不工作比例即偏高,但曲線兩端相差約10個百分點;然而,在不同教育程度之間的差別則更大,有些差距達到二分之一。這個理論比較符合資料樣貌及直覺。相較於2017ACS資料,這個分析結果也和2010ACS資料特別類似,顯示出這個型態在短期間變化不大:結婚的男性收入和女性顧家的關係,在近七年來變化不大。

  但當然,顯現出的事實和嚴格的因果推論不同。也可能有其他解讀這些發現的方式:如高收入男性可能傾向找願意待在家照顧家庭的女性結婚,這就是選擇性效應,或是女性有不同的專才也會影響女性對待在家照顧家庭的想法及價值觀。Wang之前的研究曾發現,較低收入的女性覺得能夠全職工作是較理想的生活方式。

        而當考量教育程度是賺錢能力的指標時,同時也標記了女性工作的意願。畢竟,大學教育可以說是對個人未來賺錢能力的一種投資。IFSWheatley Institution合作的新研究釐清了更多和女性勞動參與相關的因素。

母親的理想工作型態

  子女對男性與女性而言,都會對生活帶來大改變,為人父母這件事也會改變生活的優先順序。在我們最新的研究中詢問女性她們的理想工作型態,只有28%有小孩的美國媽媽會想要全職工作,而沒有小孩的結婚女性則有43%想要全職工作。40%的已婚母親覺得兼職工作會是她們的理想工作狀態,這也是最受歡迎的選擇。另外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母親傾向不工作(餘下的9%的婦女未做決定)

  子女年齡也影響母親對工作型態的偏好。在有0-3歲孩子的母親中,只有17%希望能全職工作,34%覺得在家育兒才是最理想的型態。而有4-17歲子女的婦女,則有31%希望能全職工作、21%希望能在家工作。有40%的婦女無論其子女的年齡,希望能兼職工作就好。

  整體而言,有子女的女性無論其婚姻狀況,相較於沒有子女的女性,更希望能兼職或是不工作。IFS/Wheatley Institution的研究發現,育有18歲以下子女的婦女有37%傾向兼職、21%傾向不要工作、32%傾向全職工作)。而在沒有18歲以下子女的婦女中,只有28%傾向兼職、10%傾向不工作,51%希望能全職工作。

因此調查為線上填答且允許填答者填寫不確定/不知道選項,其結果無法直接和過去電訪調查,進行比較。不過,此調查結果仍然大致和過去的調查結果一致。例如,2012年時Pew Research Center的電話訪問,就有53%的有子女已婚婦女表示較理想的工作狀態是兼職,且有23%傾向不工作。

  所偏好的理想工作型態未必和現實相符。雖然有子女婦女對兼職工作有相當強的偏好,但根據2017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只有26%的18-50歲有子女婦女真正兼職工作,45%的有子女婦女全職工作,另外30%婦女未工作。

  婚姻在今日看起來對女性的職場參與看起來沒有影響。但是實上,在沒有18歲以下子女的婦女中,已婚者和未婚者相較,已婚者為全職工作機率較高。這可能是高學歷的女性比低學歷女性更容易進入婚姻,且更希望能全職工作。

  是否為人父母仍扮演了關鍵角色。已婚有子女的女性,相較其他女性,更容易離開職場。在18-50歲的女性中,未工作者大部分是已婚有子女者(30%)

另外,母親的工作狀況也因子女的年齡而有很大的不同。在有嬰幼兒的母親群中,無論其婚姻狀態,僅有38%全職工作。在已婚且育有0-3歲嬰幼兒的母親中,有36%未工作;未婚但育有嬰幼兒的母親,則僅有26%未工作。

       當子女年齡較大時,母親較多全職工作。將近一半(48%)的已婚、育有4-17歲子女的母親有全職工作,未婚育有4-17歲子女的母親,則更多從事全職工作(56%)

     育有0-3歲子女的母親傾向待在家育兒並不令人驚訝。此時期的嬰幼兒需要非常密集的照顧,且外求的托育費用相當昂貴:每年幼托費用可能超過美金12千元,與許多州的美國大學學費相當。在精算過這些成本後,對許多父母而言(不僅只是母親),在家育兒更經濟。

  最後,我們在資料中可以發現不同的家庭對於工作與家庭責任有不同的分工,分工依據可能為另一半的收入、子女照顧成本、或是對子女照顧教養的價值觀等等。但此研究告訴我們的是女性的教育程度、男性的收入,以及子女的年齡如何影響當代美國婚姻家庭中的成員分工。


Robert VerBruggenIFS的資深研究員及National Review的副總編輯。

Wendy Wang, Ph.D., IFS的研究中心主任及Breadwinner Mom主要作者。

原文出處:IFS(2019)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IFS文章導讀 #工作收入 #工作與家庭 #家庭政策 #教育程度 #少子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