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百寶箱
薛承泰/在疫情中升學,苦了誰?

2020-04-23 10:51:21



薛承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組長

2020.4.15 刊登於聯合報 


現在大學升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為二月舉辦的學測,另外為參加七月的指考。參加指考類似過去的「聯考」是「考試入學」方式,按成績好壞分發。至於學測,多數學生透過「個人申請」入學,少數經由「繁星推薦」;此外,還有科技校院的申請,以及近年來針對經濟弱勢、特殊境遇家庭、新移民子女,在「個人申請」中增加「扶助弱勢招生措施」,這些都算是廣義的「申請入學」。

大學入學,確實因申請入學方式而愈來愈多元;然筆者多年觀察,心裡仍一直盤旋著一個問題,亦即教育如果是一個平台,讓人們能夠減少來自家庭背景的影響,憑個人努力來獲取成就,那麼申請入學是否會讓弱勢更難出頭呢?相信這個問題,自從二○○二年廢除傳統的聯考,開始採多元入學後,也一直困擾著教育部,否則就不會在多元入學的許多技術面上不斷「改革」。

申請入學會讓家庭的重要性抬頭,乃因為申請五、六所學校或科系需要錢,蒐集相關資訊需要管道,更重要的,要讓書面資料「琳瑯滿目」甚至「豐功偉業」,更需要家庭的長期栽培!多年前,筆者曾指導研究生探討高中名校資優班學生的家庭背景,結論是「資優」既是個人「資質優秀」,更是家庭「資本優厚」!

雖然過去聯考有許多弊端,諸如「考試領導教學」、「一試定終身」;可是聯考具有社會流動的功能,讓肯努力的人,不論家庭背景,都有出頭天的機會。阿扁會成為「台灣之子」,沒有聯考是辦不到的!筆者父母從未有過正式教育,也深深體會到,缺少家庭支持在升學上的苦處!那不只是金錢問題,更是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的不足,父母只知求生存,不懂求學的意義,在這樣環境下,從小缺少人指引,不知人生目標,沒有接觸過樂器或參與校外活動,又怎知興趣在哪?遑論在申請資料中呈現得琳瑯滿目!

很不幸,今年準備進大學的學子,正面對蔓延中的疫情,升學不能因疫情而停止,各大學該怎麼辦?由於今年升學者是二○○○年之後出生,人數明顯下降許多,且參加指考學生比率也逐年下降,一個教室減半座位,學校還應付得了。可是,要面對多數的申請入學,原本的面對面口試,還能舉行嗎?如果取消口試,光是書面資料審查,是在選才,還是選擇好家庭呢?

一月底二月初專家告訴我們,要看情況戴口罩,現在政府宣布進入公共場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學校上課,都必須戴口罩。許多學校科系取消口試,是為了保護學生,保護老師,更是保護學校。誠然,口條好、有禮貌的學生在口試時必然受歡迎,這些素質不免嵌入家庭背景因素;可是,有了面對面的答問,多少有助於釐清書面資料的「豐功偉業」。

台灣疫情控制得宜,但沒有舒緩,光是看到街上排隊買口罩仍是長長的人龍,就知道大家仍提心吊膽。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學校要採遠距教學,有多少學生仍缺少軟硬體?失業潮已開始湧現,舉凡餐飲業、觀光旅遊業、計程車司機,以及一些做小生意者,紛紛歇業或倒閉;他們多為中下層,如果有子女要升學,該怎麼辦呢?

原文網址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COVID-19 #疫情升學 #多元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