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百寶箱
孩童在成人發展中的角色

2012-09-05 00:00:00


摘要作者

       黃庭偉

摘要
       過去教育哲學、心理學對兒童的觀點,往往視孩童為被動的、不成熟的,需要大人教導、引導的;直至近三十年來,由於實驗工具與研究設計的進步,使用頭動測量工具、電子吸吮裝置、精良設計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研究,讓世人得知兒童不是被動、如同白版一樣;兒童是主動、積極的、有認知能力的、情緒感官行為有其意涵。因而看待人類發展也不僅認為嬰孩全然由成人的養育影響而發展,發展乃是相互的(reciprocal)和雙向(bidirectional)的過程。
 
       在20世紀中期,從相關哺乳類動物與昆蟲研究中,更證實親代、子代發展乃是雙向的,如此也影響到人類發展研究,不再視成人為自變項孩童為依變項,而是採用「雙向」觀點看待。
 
       本篇研究解釋雙向發展的一方-理解孩童會影響大人的行為、想法與感受。共有35位家長參與此研究(17位男性、18位女性,平均年齡33.4歲),其子女平均年齡6.1歲;同時也有5位教師(8位男性、7位女性、平均年齡31.2歲)參與此研究,其學生平均年齡7.5歲。參與者多居住在美國Atlanta、Georgia和Worcester/Boston地鐵附近。研究者藉由詢問參與者「是否曾經你從你的孩子或學生身上學到什麼,或者你的孩子或學生造成你什麼重大、長期的改變?」,之後研究者再予以細問相關後續發生過程資訊。
 
       研究者分析受訪者訪談內容後,擷取出四個主題:資訊性的影響、整合的催化劑、認知的彈性、創發性的影響。
 
1.   資訊性的影響-父母和老師陳述孩子傳遞給他們重要資訊、價值或者做事情的優先順序。例如:孩子影響父母對於資源回收、汙染、環保議題的態度與行為,也包括健康行為的注意。
 
2.   整合的催化劑─父母和老師表示與孩子的互動當中,促動成人過去童年經驗不願面對、不願提及的創傷或不愉快的被對待方式;特別是許多成人意識到從他們的口中竟說出當年自己父母也曾說過的話;藉由成人未加思索的展現於教養孩童情境中,又從孩童身上反射回自己的過往經驗的過程中,大人最終覺察到這都是他們自身極力否認不願面對的人格。因而此刻與孩子的互動恰好也是一個整合過去與現今的時機點。
 
3.   認知的彈性─成人陳述嘗試與孩子溝通或提供孩子教學,成人得改變思考與感受方式,配合孩子的方式代替之其認知思考方式。孩童的思考邏輯是具體的,抽象思考的成人得調整思考方式,以具體的方式來與孩子溝通、教導孩子,如此再思考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反而似是而非地促進了成人的抽象思考。
 
4.   創發性的影響─孩童對生活世界的好奇與深度的疑惑、敬畏也解構了成人的世界觀,促進成人更深層看待所處世界,對週遭環境更有意義感、更寬廣的思考觀點。
 
       總結來看,上述的資訊,可確定若沒有兒童影響的話,成人是沒有這些經驗的。研究者引用Werner(1957)的觀點,認為成人與子女互動促進的成人的「基因分層(genetic stratification)」,成人發展不是向上提高至另一階層,而是去重整具體和體現過往嬰兒與兒童階段的模式於更抽象的形式在現今階段。此外,研究者也採用Jung(1959)談及孩童原型的觀點,認為兒童象徵有成人夢、感覺,意涵著成人過往經驗中所遺忘的,隨著生命歲月進展而忽略的童真之情與赤子之心。同時,孩童原型也象徵重生、復活、希望、自發、創造力、生命熱情。作者不僅認為孩童在象徵意義中有上述功能,在現實生活同樣也有如此含意,成人可以認知到世界中主客觀、人際的不同,更以活力、意義與價值來看待世界。
 
評論-針對兒童虐待議題
       不論坊間親職教育或實務社工處遇,往往針對兒虐家暴者介入,認為加害人因為不顧、不理解子女發展需求或者婚姻失調、工作壓力…等原因導致,因而極力地加強加害人的親職技能、親職教育認知、生活適應、壓力調適來進行加害人處遇。
 
       而這篇文獻反倒提供加害人處遇的另一途徑,試圖從加害人自身的需求來看待為人親職。文中特別強調藉由成人與孩子互動,往往勾起了童年不堪的回憶與痛苦往事…等未竟事務,確實從代間傳遞的相關文獻中,也證實多數加害人過往也有被虐的痛苦經驗。因此加害人處遇過程中,助人者可以先行採用迂迴、繞圈、順勢的觀點,先關注眼前此人的生活全貌,帶著協助加害人整合過往與現今生活經驗的態度與發展觀點提供善意、支持、體諒的協助,一來降低加害人的防衛態度,增進專業關係,二來也大幅提昇加害人參與處遇與配合社工介入的動機與意願。
 
       再者,從政府預防兒童虐待的角度來看,誠如意義治療大師Frankl的觀點,生活中的意義不會直接產生,而是要置身於情境中,藉由個體的覺察、反思、體認產生;因此政府針對預防兒虐事件宣導除了強調通報113的重要,也可加入「孩童的重要」,例如:廣告內容強調養育子女增進大人的認知發展、工作-家庭壓力負荷因應、生命寬度與廣度的增加、血緣血脈的傳遞傳承…等正向、強調兒童重要性的相關文宣內容。不論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層面「父繼子承」或者是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第七階段的「傳承創新對遲滯不前(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與第八階段的「自我和諧對悲觀絕望(integrity vs. despair)」,孩子對成人發展都是重要的,意涵著人類有形的血肉之軀終歸虛無,無形的愛意、精神綿延更是人類繁衍的重要機制。
 
       如此強調孩童的重要,以及看重成人的過往經驗與現今生活的整合,更是主動、積極預防兒童虐待事件發生。
 
文獻出處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成人發展 #親子互動 #親職教育 #兒童虐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