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百寶箱
2020-07-24 14:54:27
【本文接受刊登於國際IFS平台】英文全文請參閱網站
台灣於1980年代踏入現代化社會,而家庭的型態也隨之改變。自80年代起,台灣的家庭型態變得更多元,主要因為婚姻的不穩定使得家庭功能呈現較脆弱的狀態。在1990年代之前,最容易觀察到的家庭型態變化,是由傳統的主幹家庭 (stem family) 和擴大家庭 (extended family) 轉為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後者是指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另外,在1980年代時,導致夫妻離異的原因也從其中一方的死亡逐漸轉變為離婚。
若家庭成員中有18歲以下的孩童,而由父或母單獨撫養孩童,這種家庭型態通常稱為單親家庭。然而,撫養孩童的單親爸媽可能會和其他親戚住在一起,尤其和自己的父母同住最為常見,這樣的家庭型態會被歸屬於主幹家庭,這樣的家戶的戶長通常是單親的父母。與父母同住的單親家庭相對於一般的單親家庭可能會得到較多的支持,其中包括來自原生家庭在物質和情感方面的協助。
1950年代早期,台灣女性的平均生育率為7人,總生育率於1984年下降至人口替代水準2.1人,且自2010年起又下降至1.05人上下。近年來,總生育率徘徊在1人左右,且短時間內似乎沒有回升的跡象。基於此,單親家庭會隨著這樣的生育率下降趨勢而改變嗎? 對於單親家庭的經濟福祉與居住型態又有何影響呢?
根據主計總處每年所統計的家庭收支調查資料中,我們主要透過1990-2018歷年資料來描述台灣的家庭型態變遷,並特別專注於傳統的單親家庭以及住在主幹家庭中的單親家庭。除此之外,我們計算了全台家庭及單親家庭的貧窮率,貧窮的判定乃依家戶人口數調整過後,採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百分之五十為貧窮線基準。最後,我們也依據性別、婚姻狀況及居住型態來探討單親家庭的貧窮。
單親家庭在台灣的轉變
過去的三十年之中,核心家庭佔所有家戶型態的比例從1990年的58.1%下降至2018年的34.7%,主幹家庭的比例也從16.6%下滑至14.0%;相較之下,單人戶及夫婦戶各別由6.5%上升至12.8%,和8.1%提升至18.8%。不同於這些家戶型態的變化呈現出趨勢,單親家庭比例的變化則較不穩定: 從1990年的2.8%增加至歷史新高,2007年的3.2%,再下降至2018年的1.6%。
儘管單親家庭的比例隨著時間波動,但由於台灣的總家戶數到2010年前都還在增加,因此,單親家戶數量在這段時間仍是增加的。單親戶數從1990年的141,000戶增加至2007年的234,000戶,但是自2010年起,單親戶數逐漸下降,2018年降至136,000戶,為近年來最低 (參考圖1,藍色區域)。另一方面,住在主幹家庭中的單親戶從1990年的34,000戶增加至2018年的68,000戶 (參考圖1,黃色區域),似乎是越來越多的單親選擇於近年來回到原生家庭與長輩一起居住,或許因此可以得到父母的協助。根據圖1顯示,單親戶總數自2010年起不斷地下跌,原因可能來自進入21世紀後總生育率下滑的影響(亦即,離婚時還沒有生育,即無法成為單親)。
圖1
由於家庭收支調查資料的限制,我們只能分辨出傳統單親家長的性別與婚姻狀況,但無法分辨出生活在主幹家庭中的單親之性別及婚姻狀況,因為這些資料只針對戶長來蒐集。在傳統單親家庭中,女單親戶的比例於1990年佔了61%,截至2010年,女單親戶的比例增加至70%,但又於2018年下降至65%。針對婚姻狀況的分析中,發現1990年的單親家庭有35.4%是因為離婚,其次為喪偶(31.3%)、分居(17.2%)和未婚(16.1%)。自那時起,離婚的單親戶比例逐年上升,而其他婚姻狀況的比例則相對減少。2014年時,上述婚姻狀況的比例分別為67.2%,19.9%,9.6% 和 3.4% (參考圖2),單親家庭中離婚比例的增加也反映出整體離婚率升高的趨勢,離婚率的上揚在自1990年代中即為明顯。
圖2
單親家庭的貧窮率
整體來說,1990年至2018年之中,全台灣家庭的貧窮率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參考圖3),貧窮率最低的時期為1999年7.3%,而10.4%的高點則出現在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單親家戶的貧窮率一直是較全體家戶高,而且是明顯的起伏變化。在多數的年份中,女單親戶相較於男單親戶更為貧困,然而,這樣的差異在2004年後較不明顯 (參考圖4)。
圖3
至於主幹家庭中的單親戶,除了最近幾年可能因為政府擴大對老人以及托育的相關福利(其中有祖父母津貼)貧窮率有下降的趨勢,2010年之前貧窮率也是偏高且呈現起伏(原因之一,是樣本小,抽樣誤差大)。重要的是,居住在主幹家庭中的單親戶貧窮率在進入21世紀後一直都低於傳統單親家庭。
圖4
結論
過去台灣的經濟成長迅速且維持較小的貧富差距,並被視為一個良好的典範,很不幸的,經濟成長於1990年代晚期逐步趨緩,並伴隨著停滯不前的薪資水準。自1990年起,離婚率的上升導致單親家庭數量的快速增長,但是,到了2010年以來隨著生育率的下降而跟著減少。在過去的三十年之中,單親家庭的貧窮率一直都比其他種類的家戶型態來的高,且女單親戶陷於貧困的機率比男單親戶來得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傳統單親家庭的數量在2010年之後開始下降,居住在主幹家庭中的單親戶卻逐年上升,研究也發現這些住在主幹家庭中的單親戶經濟狀況較一般的單親戶來得好。某種程度上說明著,主幹家庭能在兒女經歷家庭破裂或人生重大事故之後,提供了居住、經濟支援和孩童照護的協助。
作者:
薛承泰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蔡昀霆和耿瑞琦為臺大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員。
註釋:
1. 主幹家庭是由三代的直系血親所組成的家庭型態。擴大家庭則包括其他成員,例如其他親屬或非親屬,而擴大家庭在家庭收支調查中被歸類到"其他"的家庭型態。
2. 主計總處自2015年起便無公布經濟戶長的婚姻狀況。
3. 由於樣本數較小,資料稍有變異。
4. 台灣於2012年起的托育補助計畫將祖父母視為兒童的照顧者之一。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少子化家庭政策 #人口結構 #中心成果 #單親家庭 #IFS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