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百寶箱
2020-02-25 15:50:22
薛承泰
2020.2.25 刊登於蘋果新聞
相關新聞:【人口危機1】死亡率首度超越出生率 今年起全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
高齡少子女化浪潮席捲而來,搶救生育率,政府接連祭出鼓勵生育等措施。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直言,經濟誘因的獎勵是「必要條件」,以求生育率不再下探,但頂多止跌無法回升,就算回升也僅是短期效應;他認為,根本之道的「充分條件」,除要淡化消費、個人主義風潮,亦即不生或許是個人選擇,但卻是社會危機,據此提升對家庭向心力的價值認知,才有機會力挽狂瀾。
薛承泰指出,去年底台灣老人占比達15.2%,相較歐盟平均19%,日本更上達29%,台灣高齡化問題,截止目前「還不算嚴重」;台灣人口的關鍵問題在於,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多年低迷不振,2003年降至1.3後,就被聯合國列入低生育率國家之列,即使政府不斷鼓勵生育,人口減少趨勢仍未能逆轉,目前更僅在1左右,相較西方國家1.3就是最低點,台灣生育率低迷得不尋常。
至於台灣高齡化問題,薛承泰表示,問題將從現在開始發酵,在未來2、30年內影響速度飛快,原因是台灣嬰兒潮世代(1951年至1966年出生)人口多,這些人目前還占台灣總人口四分之一,未來都將陸續成為老人。
薛承泰表示,台灣生育率低迷不振,加上日後高齡化的衝擊,兩大因素讓台灣人口結構產生劇烈變化,導致幼年人口少、老年人口多,人口自然負成長,亦即死亡人口超過出生人口,推估在2040年左右,人口減少就會日益明顯。
薛承泰提到,從馬政府時代起,定調少子化是「國安問題」,2011年至2015年期間,台灣一年新生兒還有21萬左右,但在2016年起,從此年年跌破20萬,去年更僅有17萬餘。他說,去年台灣結婚對數又少3000對,而台灣生育率又與婚姻關係密切,預估今年新生兒數還會更低。
除了結婚對數減少外,薛承泰也說,以25歲至34歲為生育主力的女性也在減少,以2018年統計資料來說,25歲至34歲的男女合計330萬人,但已婚人數不到100萬;換句話說,僅三成的人已婚,且在台灣通常是已婚才生小孩,足以推斷未來狀況不佳。
薛承泰表示,少子化更衝擊大學招生,第一波警報幾年前發生過,今年又將再拉起第二波警報,因2001年出生的人開始要唸大學,而台灣生育率、生育量,從2000年至2010年,10年間急速下降,將立即反映至未來4年大學招生狀況。
對於政府鼓勵生育措施,薛承泰說,2010年馬英九執政時代,曾提出一系列因應策略,由於是政府首次祭出措施,加上馬英九對結婚家庭觀念的支持,短期內,政策效果多少發揮作用。
薛承泰表示,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再加碼,邊際效應難免會減少,加上蔡政府對傳統婚姻觀念的重視度,看來沒有馬政府那麼積極;另外,年輕世代薪水無法存錢買房,未來不確定性高,更難結婚生子,加上資本主義、消費主義風氣興盛,大家習慣這樣的生活型態,不傾向存錢,都會衝擊生育率。
薛承泰分析,借鏡生育率最早下降的歐洲國家,當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後,就算政府祭出再多鼓勵措施,包括加碼補助育兒津貼、普設公托、友善職場托育環境等策略,幾乎沒有效果,只能力保不再下探。
薛承泰認為,台灣生育率在2003年降至1.3後,當時政府並無積極提出因應措施,時間一拉長,要搶救生育率,確實難上加難。不過,他也說,經濟性質的鼓勵誘因是「必要條件」,若政府未提出,生育率可能會持續下探,但就算有,又未必能保證回升,充其量是維持生育率別再往下走。
薛承泰強調,當社會掀起個人主義、消費主義風潮,對婚姻、家庭的重視度不如過往,要不要結婚生子,對個人來說是「選擇」,對社會來說卻可能是「危機」,因此挽救生育率的「充分條件」,除了淡化消費、個人主義,並提升對家庭向心力的重視度,才是根本之道,也是東方國家的特色。(周彥妤/台北報導)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人口負成長 #少子化 #高齡化 #生育率 #家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