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兒權、環境與參與—訪談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弘潔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專訪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弘潔助理教授(以下簡稱張弘潔)。從公共衛生到科技與社會,張弘潔一路走來始終對兒童議題充滿關懷與熱誠,並體現在其童年社會學、環境議題與兒少參與的研究當中。今日,我們先從不同學科領域中兒童相關的知識研究、關懷談起:
從公共衛生到科技與社會的跨領域歷程當中,張弘潔看見不同學科知識的關懷與著重的地方。公共衛生這一門應用科學,主要是從科學證據的角度來看其中的知識、行動與決策,但「我們還要問的是『會有哪些影響』以及『誰會受到影響』。任何的政策都是非常大的社會介入,例如,以現在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來說,影響的層面包羅萬象。」
看見兒童的主體性
公共衛生針對婦女與兒童會議題是放在「婦幼衛生」當中討論,從名字來看便可以了解「婦女」與「兒童」經常綁在一起,甚至比較侷限在生產和新生兒的健康,但有時兩者的利益有所衝突。好比,墮胎議題當中的身體自主權與生命權是爭議的重點。從科技與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從「父母親」、「親職」或是與兒童相關的技術物,以及這些科技與兒童的關係來討論兒童議題,但如果從兒童權利方面來說,這些討論還是比較少考慮兒童的主體性、能動性。
「兒童是否有被視為一個直接對話、能參與、發聲的主體是非常重要的,相較之下我們還是看到比較多的專家、成年人在發聲。」
張弘潔舉例,白領菁英透過代理孕母生下小孩被認為是實現「當父母」的夢,但貧困家庭以交易契約的方式出養小孩,兩者在目前台灣法律都未合法,後者特別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若以「兒童最佳利益」來看這些議題,我們要怎麼界定什麼對小孩子是最好的處置是很複雜的。
張弘潔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忘了聆聽兒童的聲音,我們應該要問兒童最佳利益的重要當事人-也就是孩子本人。大家都說要為孩子好,那我們可不可以聽聽看他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環境運動中的兒少參與
「兒童的聲音應當被聽見,也應被視為對話、參與的主體」這番不斷強調的話,也從張弘潔環境運動的參與和觀察當中看見。她觀察到,運動、遊行當中一直有兒童的身影,因為對自然環境、知識的親近,兒童容易參與在環境運動當中。但有時兒童是被推上鎂光燈前的注意力焦點,有時則是在報導中的一行描述。「我曾經看過遊行未考量兒童體力,導致孩子精疲力竭,也見過為兒童參與設計的空間,我們需要更多友善兒童、為兒童考量的規劃與設計」張弘潔強調。
「小朋友對議題的了解和參與其實可以非常深入。」幾次參與觀察守護大潭藻礁運動的經驗讓張弘潔印象深刻:「參與其中的小朋友們其實對整件事情的了解,可能比一般的成年人還要多,他們知道藻礁發生了什麼事情,環評的問題等等。當我們真的問了小朋友,便會發現他們也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關心的重點,跟成年人可能不太一樣。」張弘潔說:「我是從這些小朋友的表演、分享當中學習到藻礁的知識。」
兒童事務的主責機關
張弘潔話鋒一轉,指出目前環境治理中兒少參與的問題。臺灣從政府組織改造後,就沒有以兒少事務為主的權責機關,而是業務整合至衛福部的各個單位。衛福部可以處理兒童相關的社政、醫療問題,而環境、污染防治的部份,目前的主責機關依舊是環保署,如果這個部份的法規與施政未考慮兒童,便有缺失。「環保署應該被要求對兒童權利相關的問題做出反應,或是調整法規及政策」。
維護兒童權利從成人教育開始
從政府應負起的責任續談,「我覺得我們現在要努力的,其實是對成人的兒童權利教育。」張弘潔談到,像性別主流化努力了這麼多年,才有今日的一些成果。目前有權力的「大人們」都是沒有經歷兒童權利教育的世代,如果能像性平教育一樣,將兒權教育納入必修、或制定最低的教育時數,那便是一個好的開始。從成人的兒權教育著手,我們才能實現具有兒權意識的環境,孩子們才能在其中成長發展。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下的兒童議題
訪談的尾聲,我們請教張弘潔對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中兒童相關議題的看法。張弘潔以一些國家為兒童開設的記者會為例,國家的總理、領導人可以站在小朋友的角度,用淺顯易懂的話語回答問題。「其實肺炎疫情對小孩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衝擊,但是可能我們是仰賴父母自己向小朋友說明,但是兒童權利公約的重大意義在於,要國家去負起對兒少的責任。這也跟兒少的公民參與有關,認同兒童是你的下一代,政府有責任說明,也應該用他們懂的語言來說。」
張弘潔也提到,COVID-19疫情是目前主要的議題,但如兒虐、家庭暴力等需要關注的議題,可能因此容易被忽略。延後開學也可能對一些貧困家庭造成影響,因為學校的餐食對一些貧困家庭兒童是非常重要的一餐。
最後,張弘潔再次提醒,無論是從專業科學領域、社會議題或是國家施政,都要「看見兒童,以兒童為主體」,並非將兒童幼體化,將之視為柔弱的、需要成年人為他們做決定,而是「大人們」要積極營造兒童施行他們的權利的空間,讓他們能發聲、參與。
聯繫我們: ntucfrc@ntu.edu.tw
聯繫張弘潔助理教授: chcjessica@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