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IFS文章導讀 / 美國四分之一的父母未婚:是否改變他們對子女的投資?

2019-10-25 11:54:48


美國的家庭結構因階級與種族有所區分。

母親學歷在大學以上,其小孩有84%與父母同住,但母親學歷在高中以下,其小孩只有58%與父母同住。而白人小孩中75%與父母同住,相對於非裔小孩中只有38%與父母同住。

這樣的家庭不平等對於兒童的生活際遇有明顯影響。比較雙親家庭與單親家庭兒童的成長狀況,在穩定已婚父母照顧下成長的兒童,在童年階段有較佳的健康及生活習慣,且有較高機會完成高中學歷,成年之後有較高的收入

為何如此?不同結構家庭下,父母也必定有所差別,這樣的差別可跨世代並延續下去。在美國,兒童在「強化親職」時代中成長,因此童年接受了鋼琴課或私人補習課程、旅行、團體運動以及夏令營。這些活動安排成本相當高,但卻是父母的一種投資方式,可以提高孩子成績表現、就讀大學的機會以及未來工作機會。

美國社會學會在八月份的年會上發表這項研究主要發現,亦即父母在孩子上花多少錢,家庭結構具有關鍵影響。

父母投資的差距

我們檢視參與2003年至2017年間的「客戶消費調查」的37,000個有小孩的家庭,我們將重點放在三項兒童支出上:兒童照顧、學校教育與課外活動。我們發現,已婚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資幾乎是同居(未婚)與單親父母的兩倍2大約是每年每位孩童要多支出700美元。而當比較種族、學歷、年齡與家庭規模相似的家庭時,已婚父母平均對每位小孩仍然多支出300美元。


是什麼導致這樣的差距?其中一個解釋是經濟因素,相對於已婚雙親家庭,單親家庭收入較低,且貧窮比率較高假設我們控制收入的差距,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之間的差距應該會消失。而我們的模型實際顯示,如果兩者的收入相同,單親父母在小孩支出投資額度會略為提升,但支出比例並沒有明顯改變但是,同居未婚父母情況就較不同,就算收入一樣,對子女的支出仍是偏低。所得因素只能解釋這差距的其中一半成分。還有什麼其他因素會造成差距?

選擇未婚同住生活的人比以前更加普遍,但跟正式的婚姻相比,未婚同居關係的維持時間是相對較短,關係也更容易終止。若未婚父母或伴侶對未來規劃較為短淺,則關係上的不穩定可能會壓低對孩子支出的比例。且同居繼父與跟生母結婚的繼父相比,前者對於繼子女教養投入程度較低,這可能也影響了家庭支出的決策。

長期影響結果

家庭結構是當代美國不平等的重要議題。在美國有孩子的家庭中,單親家庭或未婚同居伴侶家庭比例越來越高。

並沒有可以單純解決這種支出不平等的解方,不過透過我們的發現,認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作為政策參考依據。

由於單親家庭的劣勢來自經濟資源的缺乏如果實施所得稅減免(為低收入戶且在職家庭提供可退稅的減免),這類政策直接讓單親家庭經濟來源可以更加充裕一些,可能會降低父母投資的差距

然而,對於未婚但有子女的父母,低收入並非造成支出能力短絀的唯一因素。雖然有人會建議同居者進一步建立婚姻關係,但隨婚姻關係的建立,是否就必然對兒童的長期投資有所承諾?這點其實十分不明確。

不僅針對同居父母的孩子,更基於關心所有孩子的立場,我們認為透過增加學校資源的投入和兒童健康保險等政策,透過增加公共資源投資方式可使可以減少兒童不平等的差距,對成長在各類不同家庭類型中的兒童,更能普遍增進他們的生活際遇。


文章出處(IFS)

https://ifstudies.org/blog/a-quarter-of-us-parents-are-unmarriedand-that-changes-how-much-they-invest-in-their-kids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IFS文章導讀 #家庭結構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