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老人、小孩該給誰照顧?

2015-10-12 00:00:00


薛承泰

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2015.10.12 刊登於聯合報


距離總統大選已經破百日了,筆者在月前提出未來十年無法迴避的四大議題:一、不久將脫離人口紅利期如何提升競爭力?二、什麼是人口快速變遷下合宜的照顧政策?三、如何面對過去高教擴張過速帶來的就業不穩定?四、各類年金保險財務危機如何改革?

這四個議題都和人口變遷有關,即俗稱的「高齡少子化」!此現象早就在歐洲與日本發生,台灣發生較晚,速度卻相當快!這些議題雖存在至少十年甚至廿年之久,卻都會在未來這十年「攤牌」!

隨著社會變遷,家庭結構變了,功能也逐漸萎縮,教育的功能是最早被外在機制所取代,如今因就業型態變了,年輕人需要在外工作,家中老小不僅缺少照顧人力,且需要被照顧的時間也拉長了。照顧議題在近年來成為了熱門議題,人們不斷地呼籲政府加重其責任,「長照」與「托育」就是最明顯例子。

可是這個社會並不存在一個姓「政」名「府」的超人,如果大家都無法照顧自己家人,政府如何扛這個責任呢?

原來是我們工作時繳了稅給政府,政府幫我們找人來代替我們照顧家人。政府稅收多,就可以幫我們更多。很不幸,我國賦稅率超低,要成為福利大國,如緣木求魚!而就算是拉高了稅收,台灣該走什麼樣的路才適合,最令人稱道的福利國家會是我們的典範嗎?

北歐福利國家能採高賦稅率,乃基於祖先維京人以海為生的文化底蘊,不論稱他們為航海家或海盜,從生活中淬煉出來的核心價值是「團結」與「分享」,在此傳統下,百姓願意將所賺來的錢幾乎一半交給了政府,建構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雖然人民生活有保障日子過得安穩,不少世人在羨慕,但是這個制度能夠永續嗎?連他們自己也懷疑!

這些福利國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就業率,特別是女性,不再受困在家庭中扮演照顧的角色,講直白一點,把小孩給別人照顧,自己則去照顧別人小孩,人人走出了家庭且有了一份工作,大家都為GDP做出了貢獻,不僅有尊嚴且就業率也提升了!

然而,維繫這樣的高度就業,前提必須是,我照顧別人小孩的收入,要高過於我所付出托兒的價格,這中間的差距就是來自於大家繳給政府的稅。當然,真實的狀況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是在照顧小孩,而是千百種職業,不僅型態不同薪資也有落差,於是這個制度還具有財富重分配的效果。

如果人口結構穩定發展,進入職場新鮮人與退休人口能夠維持平衡,或許該制度能維繫長久。可是社會在變,人類壽命也不斷延長,若同時生育率快速下降,這個體系必然動搖。近年來,北歐國家老人占總人口已達十八%(我國十二%),儘管有高稅率支撐,也被老化海嘯推到了懸崖邊緣。

台灣文化不同於北歐,人口變遷時間與速度更不一樣,過去廿年來,台灣社會福利邯鄲學步,雖然是往前走了一段,代價卻相當高,其中福利依賴加深現象,更是隱憂!弔詭的是,被貼上「殘補」標籤的傳統家庭機制在一息尚存之際,近年來卻看到西方福利國度頻頻招手,試圖借由東方尚未澆熄的家庭火焰,來照亮他們所面對的懸崖!台灣當前站在十字路口觀望,何不先想想我們的核心價值在哪裡?再決定是向左或向右。

(作者為台大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出處:http://goo.gl/DnQf7o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高齡化 #少子化 #稅負 #家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