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年金再不改革 代價無法想像

2014-01-28 00:00:00


薛承泰
臺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經濟日報╱薛承泰】2013.12.02 02:06 am
 
       馬總統指出當前我國年金制度面臨「經費不足、行業不平、世代不均」,其中問題的根本在於財務的危機以及各行職業間退休實質所得落差明顯。
至於不同年齡或世代間之「不均」,純就退休養老制度而言,當整個社會退休人口數逐漸增加,新進工作人口數相對減少時,在確定給付制下,通常不利於年輕世代;可是,從整體社會發展觀之,新世代所獲得的福利與保障,時間要比過去的世代長許多。
       過去20年來,歐洲各國為因應人口高齡化,以及出生率降低導致勞動人口減少之問題,已逐步進行年金保險制度的改革。2008年9月發生全球金融海嘯,接著有歐洲債信危機,加上嬰兒潮世代已開始步入老年,退休制度的改革更為迫切。
       保險原初建立在「社會連帶」的觀念上,強調社會互助,在人口變遷衝擊下,意義已變得渾沌不明!於是世界銀行於1994年提出三隻支柱的多層保障,到2005年增加為五層保障,甚至將式微中的傳統家庭機制找回來;看歐洲經驗,年金保險改革這條路並不好走!
       我國進入21世紀後,生育率從世界的中高水準快速下降,2003年就已是世界最低之列了;另一方面,國人壽命也超過已開發國家之平均,人口高齡化已成趨勢且加速進行。那時歐洲國家已進行改革十年,我國不僅未能適時反映,在推動相關制度時仍以討好為取向。
       以推動勞保年金化修法為例,當時精算報告建議1.1%的給付率,在行政部門變成1.3%,到立法院更拉到1.55%;勞保年金化本就會帶來更多的潛藏性財務負擔,給付率提升40%更加速了財務危機的到來!
       2008年通過修法,2009年勞保開始年金化,隔一年精算報告出爐,就已經告訴我們2020年會發生赤字!不僅是勞保,公教保險發生赤字的時間也差不多!
       面對各類社會保險之財務危機,一般政府運用所謂的「五大工具」(保險費率、給付率與退休薪資計算基礎、退休年齡、政府撥補、投資報酬率)來調整。
       這些工具當中,只有提高投資報酬率與政府撥補不會直接影響現行制度的運作,可是當人口不斷老化,市場獲利又大不如前,稅收也可能下降,現在的國家已不再過於樂觀的看待投資報酬率與政府撥補能力了。
       因此,運用其他工具來改善財務問題,成為了重要手段。其代價就是被保險人需要多支付保費,退休時減少年金領取額度,即所謂的「繳多、領少」,同時還可能涉及「信賴保護」與「誠信」的爭議。
       民眾的反彈,可想而知!曾經不少國家執政者在有機會改革時,為避免觸犯選民而選擇不作為,直到危機加深,不得不處理,讓碰到危機的執政者疲於奔命;有人看好戲,有人暗自竊喜!國家競爭力卻已悄悄流失!
       台灣的公教保與勞保距離赤字與破產雖還有一段時間,因危機已在迫近中,此時再不進行改革,未來的代價無法想像!
       因此,當前執政者除了須提出改革方案以減緩財務危機,還需要兼顧民眾對既有或期待中的權益的捍衛,絕對是「吃力不討好」,可是大家捫心自問,能「視而不見嗎」?如果社會對改革有共識,那麼政府該如何跨出改革的第一步呢?
 
(作者是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2013/12/0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年金改革 #退休制度 #高齡化 #生育率 #勞保年金化 #社會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