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百寶箱
逐步喪失競爭力優勢 驚悚嗎?

2014-01-28 00:00:00


薛承泰
台灣大學教授
(刊登於2013.9.18中國時報觀念平台"喪失競爭力的驚悚劇")
 
       大約在20年前,筆者就開始注意到人口變遷對教育發展的影響。當時有教改運動高喊「廣設高中大學」,我相當不以為然,不是不贊成年青人升學,而是反對盲目增加學校與招生數。因為每一年會有多少大學生,主要取決於學齡人口數與升學率,兩個因素。例如,前年生了19.7萬個小孩,他們將在16年後進入大學,如果升學率到頂了,那麼16年後的大學新生就是這19.7萬人,這個答案是錯的!這19.7萬人可能是4年後的小學新生與10年後的國中新生,但16年後最多只有14萬人能進入大學,因為歷史紀錄的淨在學率是學齡人口的7成!我為什麼用民國100年出生數為例,因為從明年開始,台灣每年出生數要超過此數字是不容易的,各位可以想像出從現在開始各級學校會有多少學生呢?
       當年教改運動推動者乃基於一股熱誠與善意,不希望下一代重蹈其慘烈的升學競爭經驗,尤其在民國80年代初正好是65至71年次者準備升大學與升高中的年輕人,他們的數量和嬰兒潮世代一樣多,每年超過40萬,當然會引起父母們的恐慌。可是推動教改者疏忽了對人口趨勢的了解,不知道72年以後大幅下降的學齡人口早就已經生出來了,這就是筆者所稱的「時空錯置」!把自己的經驗投射到下一代,甚至擴大到社會大眾,社會運動是實現於未來理想的動力,不是在討回過去自己過去失去的機會!
       筆者雖然在民國80年代中對大學擴張訴求已提出警告,因考量到當時高等教育淨在學率才30%,尚有提升的空間,而繼續觀察了幾年;90年之後,學齡人口數下降更明顯且淨在學率已突破50%,即便不再擴充,也將會在110年左右達到完全的升學(即淨在學率達70%),於是筆者開始大聲疾呼「大學即將崩盤!」,並且加入教改重建連線,以組織的力量來呼籲。很不幸的,高教仍是繼續擴張,直到95年發生招生不足現象,大家才警覺到「大學過剩」,可是喊煞車已經來不及了!今後我們將會陸續為過去的擴張付出代價。
      大學過多在教育資源沒有相對增加下,必然會出現分配不足以及提升品質的困境。至目前為止我國在國際競爭力的表現並不算差,可是我們需要看未來的發展,這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日前筆者應邀在教改重建連線成立十週年演講的一個主軸。
      一開頭筆者就談到「培養優秀的下一代,是我們這一代的主要責任」,可是在教育擴張數年之後,資源逐漸被稀釋,優秀學生數量雖然沒有減少但比例卻下降了,
因此他們的聲音與表現容易被掩蓋,而降低其示範與帶頭的作用。雖然臺灣的大學校園自由度較高,學習方式也較多元化,部分學生若缺乏自律,可能扭曲環境的可貴性,亂了自己的生活步伐影響健康,也可能影響他人的學習效率。
      對岸的校園對大學生有較多的規範,學生在學習上的自由度也相對有限,但其學習動機以及快速的改變,卻不容忽視!觀察校園中的景象只是一個例子,在近幾年崛起的各行各業青年成功範例,全世界都在注意!飛彈的瞄準,我們感受到強烈的威脅,可是唯有提升競爭力才是消弭威脅的重要途徑,不是嗎?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高校危機 #教育改革 #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