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台大兒家中心童權指標:帶您看看台灣與國際的距離
《臺灣童權指標—兒少視窗》是臺大兒家中心編製的兒少指標數據彙集,資料來源係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家庭資料庫」(OECD Family Database)中而來,依其指標定義蒐羅臺灣相關數據,並加入該資料庫進行排序,與OECD會員國及關係成員比較,為各面向的兒少數據提供國際比較基礎,亦作為政策擬定的數據參考。
臺灣兒少的教育評比名列前茅
OECD家庭資料庫的兒少狀況指標(Child Outcomes)中包含健康、貧窮、教育與識字率,及社會參與情形。以最新「教育與識字」相關指標為例,其收錄有10歲、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的學科表現。10歲學生數據來自2016年《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數學及科學來自2019《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15歲學生教育評比數據則來自2018《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整體而言,臺灣10歲、15歲兒少在國際的教育評比中表現優異,如下圖1-24所示,臺灣10歲學童在TIMSS測驗中數學與科學的表現名列前茅,分別排第2及第3高,PIRLS閱讀表現為第4高 ;臺灣15歲學童表現中,數學(531分)為第1高,科學(516分)為第2高,閱讀則屬第13高。
教育評比的性別差異-閱讀表現男女有別?
進一步檢視學童的教育評估結果是否有性別差異,臺灣10歲學生在閱讀表現的性別差異最大,呈現女高於男的狀況,亦與OECD各國狀況雷同;而在數學與科學的表現上差異最小,男性略高於女性,數學男性高4分,科學男性高2分。與OECD各國相比,性別差異相對小。15歲學童部份,男性在閱讀方面表現較女性差,平均低22分,數學男比女高4分,科學表現則是男比女高1分。
專業領域的性別差異-男理工、女人文不可逆?
總體而言,除了閱讀的平均成績差異較多外,在數學或科學的表現並無極大的性別差異。臺灣10歲、15歲兒少的整體表現也高於OECD各國的平均,且名列前茅。教育評估的性別差異不多,那麼在年紀稍長的畢業大專生,專業學科領域的選擇會如何?OECD 家庭資料庫(Family Database)收錄的指標為「人文科學及藝術」、「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以及「商業、管理及法律」三個領域的大專生畢業男女性別比例。下列各圖顯示,臺灣大專畢業生數據來自107學年度(2018-2019)在人文科學及藝術領域中呈現女高於男的狀況,且差距高於OECD平均;在「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中則是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差距亦高於OECD各國平均;商管、管理以及法律領域為女高於男,差異同樣較OECD平均高。
整體而言,臺灣在大專學習三大領域的性別差異皆高於OECD各國的平均,尤其在STEM領域的性別差異尤為明顯。不過,從性別不平等指數(GII)觀之,臺灣近年來一向表現不錯,經主計總處計算2019年我國居於世界第六名,是亞洲國家的冠軍(亦即,性別不平等程度最小)。究其原因,主要是該指數所依據的領域與指標當中,「生殖健康領」域中的兩項指標,「孕產婦死亡率」與「青少年生殖率」均偏低,以及「賦權」領域中兩項指標,「國會議員女性占比」與「2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我國均表現不錯。若能在大專學習領域中持續減少性別刻版印象,我國的性別平等將會有更好的表現。
更多童權指標結果,請參閱 《2020 臺灣童權指標—兒少視窗》
【聯絡我們】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電話:02-33661255
電子信箱: ntucfrc@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