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好爸爸、好隊友—共同育兒的正面影響
兒童的養育、教養是「家庭」這個單位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總想了解一個家中是誰、用什麼方式與資源,以及到什麼程度來養育下一代,談到養育小孩,往往就是想到辛苦的母親,然而父親也是家庭育兒中的重要角色,從1980年代「新父親」(new father)的形象透過媒體傳播推波助瀾開始,對父親角色的想像從嚴厲、不管家事、專於工作提供家中經濟資源的傳統印象,轉變願意為分擔家事、花更多時間與小孩相處的「好爸爸」。但許多研究指出,母親仍然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似乎實際情況與所謂現代好爸爸的說法不一致。
時至今日,家庭事務的分工已不那麼截然分明,父親們確實花了更多的時間在家務及養育小孩 。國外一些研究證明,父職參與對兒童的正面影響反映在兒童的身心健康、學業表現,以及兒童的行為表現上,對配偶的婚姻調適,以及婚姻滿意程度也有正面的影響。臺大兒家中心2017年進行的《雙城計畫—大台北地區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也發現親職養育照顧子女的狀況有了新的發展。雙城計畫是研究兒童身心發展,以大台北地區(臺北市、新北市)國小兒童家庭為對象的抽樣調查,共計6,480個家庭參與研究,其中有5,129個家庭填答者是父親或母親的雙親家庭,這些家庭的主要照顧者是父母一起、母親單獨或父親單獨。

上面「問卷填答者」與「主要照顧者」交叉表中可見,無論填答者是母親或父親,回答主要照顧者為「父母一起」的比例皆是最高,總計有七成(70.05%),而即使由母親來判斷,也有67.06%的母親認為在家是由父母一起照顧孩子。總地而言,家長主觀認為雙親一同擔任育兒工作的人佔大多數。

進一步想要了解誰是主要照顧者,在兒童的問題行為上是否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表2)。本研究採用修訂的兒童行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由填答的家長評估兒童行為。量表測量常見的孩子行為問題,分別為「攻擊行為」、「社交問題」、「注意力問題」以及「退縮」,分數越高代表行為程度越高。結果顯示,孩子的社交問題和退縮行為不因主要照顧者有明顯的差異,而孩子的攻擊行為與注意力問題方面,則是父母一起照顧的孩子顯著地問題較小。換言之,有父親和母親一起照顧的小孩,問題行為的狀況比單獨由一方照顧的小孩,要來得低。這樣的結果提供了印證理論的實證基礎,有父親共同負擔照顧工作的家庭,對於小孩的表現有正向的影響。
值得大家思考的是,調查的「主要照顧者」變項是由填答的家長主觀判斷,也就是說,對配偶(特別是母親)而言,「共同照顧孩子」的感受與經驗是真實有份量的。客觀的時間尺度上,今日父親們的確比以往貢獻了更多的時間在育兒與家務,很可能並未達成一半一半的比例,但從主觀的認知來看,多數的家長認定雙親有一同負擔育兒工作是重要的,加上父親一起育兒能帶來的正向影響,足見「有參與」之外,還得「有感」。
八月的重要節日是爸爸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家暑假都守在家裡的機會比往年都大,本中心會持續提供爸爸們如何做個孩子的好爸爸,配偶的好隊友等相關資訊,並祝爸爸們在共同育兒的經驗中,健康快樂。
--
有關父親參與家務時間的研究,請參考電子報: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2019年7月)。參與式父職的好處-給自己也給孩子一個終身受益的父親節禮物。檢自:https://cfrc.ntu.edu.tw/index.php?menu=%E9%9B%BB%E5%AD%90%E5%A0%B1&item=201907
本文作者為台大社會工作學系馮燕教授(本中心主任)、本中心蔡昀霆研究員
聯絡我們: ntucfrc@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