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小時候胖就是胖?負面成長經驗對成年肥胖的影響
文/華筱玲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兒少保護與家暴防治組組長)

肥胖是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雖然肥胖在不同國家、區域有不同的盛行率,但肥胖對人類生活的危害需要全球共同研究與解決。以美國為例,近38%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症,近8%是極度肥胖。肥胖影響的層面不只是個人身心疾病的產生,也帶來社會成本和負擔。為防止肥胖人數的攀升,全球各地不同領域的學者已有研究和論文探討肥胖的產生原因,包括童年時期的致胖原因,甚至研究預測工具來預防和治療兒童肥胖,目前有多篇研究證實負面的兒童成長經歷是兒少及成年人肥胖的因素之一,值得深入探討與省思。
有些學者致力於童年的心理社會研究,發現負面的兒童經歷會造成童年心理社會壓力,並干預或破壞關鍵的健康發展階段。負面兒童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包括兒童成長經驗中所遭受的虐待和忽視,以及多種家庭功能障礙。例如:父母間的暴力、家庭成員被監禁、父母分居或離婚、家庭成員精神疾病、照顧者藥物濫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時常導致兒童生理上的發炎機制和影響體重,是造成兒童肥胖的因素。例如兒童為了面對痛苦,會攝入重口味(如:偏甜或偏鹹)食物,以促進多巴胺在腦內的分泌,結果養成不良飲食習慣而營養失調導致肥胖。

另有許多文獻說明負面的兒童成長經驗與成年的肥胖風險的相關性。有研究分析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5,378名成年人的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的數據,發現曾經歷兒童虐待和家庭功能障礙的族群在成年後肥胖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1.3倍。童年時期的人際暴力,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和同儕的霸凌,導致受虐待的兒童有更高的可能性在低自尊和缺乏自我價值的情緒下掙扎,進而引發不適當的應對方式和壓力抒發機制,如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另外,在其他靈長類動物也觀察到不良童年經歷與成年期肥胖之間的正相關情形。
還有研究指出,成人肥胖可能是兒童時期某些嚴重心理創傷的延遲後果。成人肥胖與童年不良經驗的受害者之間的關聯在大規模分析中被證實,這些研究已排除參與此相關性的可能干擾因素,如兒童虐待和肥胖的定義和測量的差異,社會經濟學地位、年齡、教育和收入水平、飲食及生活習慣、種族和性別。
當個體變得肥胖時,肥胖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社會地位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部分學者藉由制定預防性干預措施,期望有效促進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負面的童年經歷與肥胖有關,也是健康預測的指標性因素,可推測個體的精神和身體疾病。在美國,部分專家認為兒科醫生是對抗童年負面心理陰影和後遺症的第一道防線,基於此立場,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兒科醫生篩檢兒童的生活情況與負面兒童經歷,並提供輔導措施。另外,藉由實證的數據分析來輔助政策制定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進一步擬定及執行預防計劃,藉此改善兒童的不良經歷和童年身心創傷,並增進兒童身心健康及避免肥胖與肥胖相關疾病。

聯絡作者:hwahl013@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