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參與式父職的好處-給自己也給孩子一個終身受益的父親節禮物
隨著8月8日父親節即將到來,父親們對家庭「貢獻」的討論又再度浮上檯面,做為父親角色的年度檢核。各位父親們!好消息來了,你們知道父親角色的重要性無可取代嗎?以美國家庭為例,「父親」已經不再僅僅是養家餬口者,他們被賦予更重要的任務,越來越多的父親開始「積極參與」家庭或孩子們的生活。許多研究指出,若父親「在場」,積極地參與孩子的生活,他的孩子將會發展得比較好。小孩會有較低的憂鬱傾向、較好的心理健康、學業表現,以及較低的犯罪、未成年懷孕風險。一個積極參與孩子生活與養育小孩的父親,能給小孩莫大助益 (Wilcox, 2019)。父親們,這不就是您最好的父親節禮物嗎?

什麼叫做參與式父職呢?當然不是人在孩子身邊滑著手機就算數,而是父親有與孩子們互動、對話、溝通、遊戲等積極行為。此外,雙親「在場」對於父母親的行為與親職效果有正向幫助,當小孩進入青春期時,能有更加良好的親子關係。原因在於,雙親在場可以減輕彼此的負擔,或當其中一方發怒、心情不佳的時候可以有人作為緩衝,同時也可以支援彼此在親職功能上的表現 (Wilcox, 2019)。
臺灣的狀況如何呢?以本中心《雙城計畫—大台北地區兒童身心健康調查研究》為例,馮燕教授(2019)的研究結果顯示,比起父或母各自擔任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雙親一起共同作為主要照顧者時,小孩的行為會有比較好的表現(例如注意力提升、攻擊行為減少)。綜上所述,父親積極參與家庭生活,不但是「住在同一屋簷下」,而是真正的共同生活,對小孩有正向幫助。
父親皆如此?
我們期待父親對家庭生活的高度參與為家庭加分,成為常態,就需要更多「積極參與」(highly involved / engaged)的父親。相對來說,是否有那麼一群「尚待改進」的父親們,需要多做一些?一個常見的迷思是,有這麼一群自私、懶惰、不願意花費時間分擔家務與陪伴小孩的男人,充其量發揮了經濟支柱的功能(有些還不是,因為所得來源是外出工作的母親)。果真如此?美國著名的皮尤中心調查發現,可能沒有這麼糟 (Parker & Wang, 2013)。
Photo by rawpixel.com from Pexels
「時間」是其中一個值得參考的指標,大部分父母的工作時間可如此分類:有酬工作、無酬家務勞動,如果有生養小孩,那還得分出育兒來。別忘了,還有「休閒」。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分析勞工統計局的時間使用調查資料,指出幾點當代雙親的時間運用狀況:
1. 父親比起1960年代多花了兩倍的時間在家務勞動上,男性參與家務勞動的比例顯著提昇。相對地,母親的家務勞動時間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在於女性進入勞動市場,工作型態從過去大部分為家務勞動,轉至有酬工作 (p. 32)。
2. 父親們如今花在育兒的時間是1960年代的三倍之多,這是相當大的改變。平均而言,今日的父母比以前花更多時間育兒,但母親所花的育兒時間仍比父親來得多 (pp. 33–34)。皮尤研究中心近期文章也以2016年的資料證實這點 (Geiger, Livingston, &
Bialik, 2019)。
家庭研究機構IFS的VerBruggen (2019)發現,從時間總和(有酬工作+家務勞動+育兒)來看,父親在今日的「總工時」與母親相去無幾(每週54小時VS每週53小時);2016年狀況亦同(每週61小時VS每週57小時)。VerBruggen結合2013年到2017年的美國時間使用調查研究資料,也得到類似的結論(每週59小時VS每週55小時)。
可惜的是,僅從時間總量,無法看出這段時間內家長實際做了什麼。但至少可以好好地跟爸爸們說聲「辛苦了,你們並不是懶惰鬼。」再細究時間使用組成比例,會發現當今的父親們已經相對投入較多時間育兒與家務,他們仍舊維持著相對高的時間在有酬工作。Nielsen (2019)於IFS發表的專文特別提到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父親們的有酬工作負擔很重,還有職場的競爭文化加諸在這些男性身上。故而,是否職場、勞動環境與文化因素,阻礙了這些本想好好育兒並分擔家務的爸爸們?
父母們的壓力
皮尤中心這份調查研究也顯示,在父母親自評是否花足夠時間育兒時,父親自評「花的時間太少」的比例(46%)遠高於母親(23%) (Parker & Wang, 2013, p.
30)。報告也指出,自評的育兒時間,也影響到父母親自我評價親職表現。自評「花恰好時間育兒」的父母親比起自評「花的時間太少」的父母親,有比較高的比例認為自己的親職表現良好(p. 23)。
然而,還是有為數不少的父母親,在有酬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難以取得平衡,常常感到困窘與緊張。有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當中,56%的就業母親認為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就業父親則有50%。這也影響他們對自己親職表現的評價,認為平衡工作與家庭沒有困難的父母親,有較高的比例認為自己親職表現良好。該報告也指出,主觀評價平衡工作與家庭,與主觀的幸福程度息息相關,認為平衡工作與家庭沒有困難的父母親,有比較高的自評幸福程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就業父親比起就業母親在平衡工作與家庭與幸福程度上顯示更高的相關(p. 26)。
這些結果皆顯示,仍有許多父母親承受不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壓力,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多、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前面提及的工作負擔與高度競爭的職場文化,應是我們思考改善育兒環境的起點。

不只需要「好爸爸」
實證的研究資料已經告訴我們這些事實:今日的(美國)父親們做得比以前多、爸爸的高度參與對小孩有正面的影響,而且,許多人都有無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困擾。除了在「家庭」這個領域不斷召喚新好男人、好父親之外。這些「已是或即將是」的「好父親們」需要什麼呢?Nielsen(2019)特別指出社會政策對於家庭照顧分工的影響。父親實際高度參與育兒、父母親不會因為親職而倍感壓力的國家,通常有給薪的育嬰親職假、免費或者平價的日間托育,且更多母親投入就業市場,甚至還有為照顧家庭而量身打造,制度化、有保障,具有彈性的短工時工作。反觀我們的政府、企業、職場,有提供這些措施給爸媽們嗎?父母育兒足夠的保障嗎?
如果父親們因為「工作需要你」而在家庭生活上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那我們也該問,是什麼樣的勞動環境、職場文化讓男性想盡心當個好父親卻屢屢受挫?如果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養育下一代,那有什麼樣的外部支持可以讓這個功能發揮得更好?至此,我們尚未論及家務工作的性別角色分工、協作、溝通的邏輯與其背後的性別策略,也還沒檢視職業婦女「第二輪班」的問題。但這些討論已經足以讓我們去思考,支持家庭照顧需求、支持親職的社會與政策,對家庭的幫助會有多大?而這應該是辛苦的父親們最想要、也最需要的「父親節禮物」。
Photo by Agung Pandit Wiguna from Pexels
Feng, J. Y. (2019). Involved Fatherhood and Child’s Behavior. Presented at the 2019
NTUSW x UIUCSSW Biennial Social Work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Geiger, A. W., Livingston, G., & Bialik, K. (2019, May 8). 6 facts about U.S. moms.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9/05/08/facts-about-u-s-mothers/
Nielsen, L. (2019, June 10). No, Most Dads Are Not Shiftless, Sexist Slouches.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Retrieved June 21, 2019, from
https://ifstudies.org/blog/no-most-dads-are-not-shiftless-sexist-slouches
Parker, K., & Wang, W. (2013). Modern Parenthood—Roles of Moms and Dads
Converge as They Balance Work and Family. Washin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ewsocialtrends.org/2013/03/14/modern-parenthood
-roles-of-moms-and-dads-converge-as-they-balance-work-and-family/
VerBruggen, R. (2019, June 11). The Myth of the ‘Lazy’ Father.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Retrieved June 21, 2019, from https://ifstudies.org/blog/the-myth-
of-the-lazy-father
Wilcox, W. B. (2019, June 12). Marriage Facilitates Responsible Fatherhood.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Retrieved June 21, 2019, from
https://ifstudies.org/blog/marriage-facilitates-responsible-fatherhood
聯絡作者:ntucfrc@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