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 第57期 |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信 託 慈 善 基 金 會 兒 少 暨 家 庭 研 究 中 心 電 子 報 |
|
專題報導華人父職的真相
不論歐美或華人文化,在照顧教養子女的議題上,普遍都將父親定位為「次要家長」(secondary parents),但是父親在親職角色上真的這麼「次要」嗎? 近二十年來「新好爸爸」的觀念與實踐方向不斷改變;北美在1980年代出版了父親職育兒指導手冊,描述「新父親」(the “New Father”)與「準父親」(The “Expectant Father”)的角色概念,出版至今仍持續改版。 各國文化中對於父親的描述同時有「嚴厲管教」、「打罵」的傳統角色,也有「新好爸爸」、「照顧男子氣概」、「愛妻愛子」的新興角色兩者並存的狀況。本 中心馮燕主任,運用中心的一項調查研究資料,和質性資料的整理,發現似乎可與現有文獻對話,找出當前華人社會親職參與的現象,並於2018台灣家庭政策國際研討會上首度發表。十年前,臺灣深度參與親職的「新好爸爸」概念與實踐狀況尚未普及,大多數父親在親職上仍是「次要父母」的傳統角色,為詳細了解當時的實踐狀況,回顧十二年前內政部主計處《95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的結果,超過一半(約55%)的父親每日與子女相處時間不到三小時(如圖一),尤其在跟與子女「溝通與聊天」與「做功課」兩類比較深度的親職活動,父親跟母親的投入時間更是懸殊(如圖二)。
然而有研究發現,父親實踐親職的「深度參與」,對子女教育成就與身心健康發展有顯著影響,顯示父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次要」,父親角色在孩子的生活以及發展階段具有特殊意義(Goncy & Dulmen, 2010)。因此作者想用本中心「雙城計畫」蒐集了三個年級的大上海地區及大台北地區兒童與家庭生活資料分析,探究父親的「親職參與」,在華人社區子女身心發展與家庭情緒福祉中,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
相較各地區父親參與親職程度不同,臺灣父親的親職參與相較之下頗為平均,且在照顧子女與處理家務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然而,Chuang等人的研究僅是「父親之間」的比較,當視角拉回到「父母之間」的比較時,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仍鼓勵父親進一步往「新好爸爸」方向增加親職參與的深度,例如:陪孩子做功課,跟孩子談話、傾訴孩子的心聲,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儘管現實中父親在照顧和陪伴子女的各項工作並不如母親那樣嫻熟,但母親何嘗不也是從做中學、學中做呢? 3.Chuang, S. S., Esufali, T., Shen, C.- T., Zhu, M., Ng, A., Zheng, Y., & Feng, Y. (2016, August). From East to West: Comparing Chinese fathers across the worl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Orleans, LA. 4.Executive Yuan. (2006).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s Survey Report - Family and Society. Taipei City,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
|
學術成果時事評論國際新知 |
|
新聞集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