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特招啟示錄

2014-07-13 00:00:00


薛承泰

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2014.07.13 刊登於聯合報

這兩天是十二年國教首屆特色招生考試,總計有二萬多考生,爭取約一點五萬個名額,錄取率雖可達七成左右,但大家會問的是「特招」的意義與目的。也許特招真的會成為特別為第一屆十二年國教的招生考試,那麼接下來的議題是,沒有特招是否較能落實十二年國教宗旨呢?

特色招生分為甄選入學和考試分發兩種,前者是選拔具有特殊才藝(如藝術與體育)學生,後者應該是對學科(數理語文)程度較好者提供另一個管道。這樣的設計並非不好,只不過和一般所理解的「免試」有落差,尤其是考試分發關係到是否進入明星高中,而進入明星高中不僅可以「光耀門楣」,也等於取得「明星大學」的入場券。君不見,就算是當前大學幾乎是完全升學,大學指考作文,居然有三分之一考生仍要「圓進入大學的夢」!

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擬訂經過十餘年,自從宣布今年上路紛擾更是不斷。一方面,因為政府財政拮据無法全面落實免學費,只好推出「排富」措施,「排富」雖有不少人支持,卻因為「排富」的標準缺少說服力,而引發一些不滿,且減輕家長經濟負擔也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為了「減輕升學壓力」、「就近入學」與「適性揚才」,所設計出的「免試升學」,那是一套程序複雜,令家長難以理解,學生感到徬徨的新措施,光是選填志願、比序規則、會考等第、特免順序…,就要耗掉學生與家長多少時間與精神?且由於明星高中擔心失去競爭力,特招成為「揚才」的「轉進」措施。於是第一屆十二年國教,部分學生不僅參加了會考,也投入了一場小型「聯考」,升學壓力會減輕嗎?

其實「就近入學」,可以讓家長放心,學生不必耗太多時間在交通上,也是讓高中社區化,將學習與環境融合的好機會,教學可以更活潑更適(地方)性;可是問題的根源,在於全台灣早已具備「差異學區格局」,會考主科成績呈M型化,就是最好的證明。簡單地說,所謂的好學校大多位居好地段,誰能夠住在好地段,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適性揚才」更是多年來教改的主張,但往往將「適性」簡化成「多元選擇」。選擇趨於多元但若變得更為複雜,不僅是一個壓力,也會是「階層化」的推手;畢竟家庭背景在更多的選擇中,較能夠凸顯其影響力,對於中下階層子女來說,因缺少家庭的助力,反而失去「競爭力」。換言之,最後的「適性」會屈從於「非學生個人」之特性,而按學生的適性發展反較難彰顯。 任何改革都會有陣痛期,十二年國教是國家重要政策,也關係到未來的發展,尚未告一段落,已出現一連串的檢討,教育部面對一大堆的建議與批判,如何審慎判斷,不要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將是下一步的重點。

無論如何,「抓緊理念、簡化程序」,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都很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是最起碼的事。說真的,台灣教育改革走了廿年,也應找出「適台灣性」的改革,就算共識不易形成,但肯定不該去「適西方性」,「圓少數專家的夢」!

文章出處:http://goo.gl/aVTZxg

本文同步發表於遠見華人菁英論壇:https://www.gvlf.com.tw/elite_170.html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特色招生 #升學 #免試升學 #適性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