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九三能爭到什麼?政府能學到什麼?

2016-09-04 11:05:48



薛承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組長

2016.9.4刊登於聯合報


12萬軍公教勞集聚凱道,高呼「要尊嚴、反汙名」,這次遊行看來是因為年金改革委員會所引發的一些爭議。

首先,年改會的組成,已讓軍公教代表在會中陷於孤立位置;其次,談話性節目配合演出,刻意舉出幾個超高所得退休人員加以冷嘲熱諷,強化政黨追殺印象;最後,政治人物、名嘴與部分民眾,基於長年刻板印象,攻擊與不雅用語在媒體網路接連出現,結果就是「忍無可忍」走上街頭。

對軍公教刻板印象,包括工作輕鬆待遇好,假多事少保障高;對於退休者更常以拿民眾的錢到處遊山玩水來形容;對於軍人,在過去幾個事件中,又是誰在藉機詆毀與踐踏呢?最後,也是最能讓執政者合理化,是因為軍公教過去大部分支持老K,總數沒有農民多,更不及勞工的1/10;這樣的認知,恐怕才是怨氣的根源。

還記得嗎?小英總統就職演說,有理性的國內外問題剖析,有跨族群黨派的溫情喊話,有堅守憲法對國家的熱愛,更有謙卑面對人民樂於溝通的態度。然而,就在第一個百日執政裡,人事的裙帶,政策的反覆,國格的矮化,摸頭的溝通…,和就職演說形成強烈對比,不僅是民調直落的主因,新政府似乎也亂了方寸。

其實,十餘年前民進黨執政時本就有機會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卻以國會居少數為由而停頓;三年前馬政府被要求三個月內提出版本時,卻能以極少數來大肆撻伐,並成功政黨輪替。其實,就算馬政府真的能進行改革,也不可能在大選前完成,民進黨可在執政後繼續往前推進,前述那些怨氣還不至於會歸咎到年改會上。歐日國家改革都有20年歷史,我國起步已晚,並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而是太多的政治算計。

年金改革是歷史的共業,也是世紀改革,國外經驗告訴我們,需要跨黨派族群與世代合作才能完成,也應是新政府口中的「社會對話」!然而,年改會開了11次,透過直播,可以觀察到真正對話人數不過約5人,決議過程更是粗糙。

年金改革方向,大家也都清楚,一般有兩個基本構思:首先,翻轉現有制度,建立三層年金制(即大國民年金、職業年金、個人投保);其代價在於如何結算現有被保險人與退休人口,即便需發展一套銜接機制,改革工程也相當大。其次,也就是馬政府當年版本,調整所得替代率(包括保險費率與給付率)與延後領取,可以延後財務危機一些時間。

無論如何,當政府公告許多年金基金將在十年左右破產,即應明確告訴民眾,影響最大的應是當前五十歲以上未退休者,因為他們繳保費最久、納稅也較多、卻未必能拿得到退休金;相對的,年輕人影響較少,因為繳保費時間較短。改革後,因被保險人都須「繳多、領少」,對往後進入勞動力市場者影響即較深遠,但奇怪的是,政府片面強調「債留年輕人」引發世代緊張,這似乎和事實相悖。

其實,還有一個簡單且影響較少的改革,且能發揮再分配效果的方法,就是將所有老年給付與退休年金視為「所得」,這對於拿得少的退休者,因扣不到稅沒有影響,反之每月若拿十萬以上,在報稅時應會繳回三十%或更高的稅。



文章出處:https://gvlf.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8886.html


 

點關鍵字看更多相關文章:


#年金改革 #再分配